侯光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系统观念与方法论

来源: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日期:2022-05-27    浏览量:8013次

侯光明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七届副会长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

摘要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开启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篇章,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0多年来,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出发,改革开放始终是时代的呼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步伐一直在迈进。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需要国家系统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伴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国家系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现了创新发展,同时积累了大量组织管理实践经验,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系统观念与方法论,本文运用组织管理系统原理对改革开放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 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40多年来,伴随生产力的巨大解放,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发展工作的战略调整和不断变革,促使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阶梯式进步的路子。总的来看,我国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大革命”遗留了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人民的物质需求快速增长,国际环境也逐步改善,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逐步转向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再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在这一阶段,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之后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在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后,随着价格“双轨制”、物价上涨和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当时人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较低等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出现了波折。1989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出现了不同倾向的社会思潮。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进行了南方谈话,秋季召开了十四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与完善阶段(1992~2011年)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途径,我国进行了不懈努力,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到 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3.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十八大召开,选举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开启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内涵的改革开放新航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十九大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二、系统整体性观念与方法论

改革开放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如从功能子系统看,改革开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改革和开放的综合过程;从地域子系统看,改革开放是囊括全国各省、市和地区的全方位体系。在此意义上,改革开放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目标指引下,辩证统一处理国家系统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伟大革命。因此,我们首先从整体性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系统观念与方法论。

1.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在整体性问题中,坚持局部、整体、环境三者的辩证统一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一直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只有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全面深化改革也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众多、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就难以完成,必须整体推进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因此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的统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始终贯穿整个过程。4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20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为改革注入了极大的动力与活力,也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2.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总体思路、总体安排需要党中央拿主意,进行顶层设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在一些方面也需要地方摸着石头过河开展改革。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加之法制不健全,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某些违法、违规或者违反意识形态的改革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那些被违反了的规则也往往是过时的、理应修改而未来得及修改的。如果不违反或冲破这些规则,不仅改革无法进行,整个国家也不可能发展。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需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同基层创新的紧密配合,既要善于从高处运筹帷幄谋划改革的方针政策,也要善于从基层的实践创造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更加注重“上”与“下”的呼应联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只有依靠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种方法论的双重驱动,上下联动,有机结合合法性与探索性,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的经典案例。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对内改革的大幕。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签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契约。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以小岗村“大包干”为原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试验被推向全国各地。从1979年到1982年的这4年中,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从6095亿斤(1斤=500克)增长到了7090亿斤,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了270元,到1984 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 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3.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讨论改革开放的整体性问题,就必须明确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民主与集中存在内在的一致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民主与集中也具有各自的独立性,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作用表现在必须将集中置于民主的基础上,民主也必须置于集中的制约之下。这也就是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民主集中制开始全面恢复的历史转折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和“制度是决定因素”的重要论断,全面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地位。此后,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民主集中制做出高度肯定,深刻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原理、功能和意义。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这项制度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在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征程中,民主集中制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① 高云才,朱思雄,常钦. 小岗村大包干创举——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N]. 人民日报,2021-03-17(4).

② 刘杨.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6/content_5352467.htm, 2018-12-26.

三、系统联系性观念与方法论

社会是由诸多系统组成的有机体,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极其关注不同领域的协同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坚持在主动联系与被动联系有效结合中实现人、事、物的有机联结,由此保持了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1.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源配置以宏观调控为主、市场手段为辅,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些无不体现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寻求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之间动态平衡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一新论述的提出,将对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我国关注有效市场,充分发挥其在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坚持有为政府,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接轨国际通行贸易规制等,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有效”。可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能在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充分保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单纯以市场机制或宏观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而造成的“规划过多”“一盘散沙”等问题,如为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商事制度改革,并印发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不仅要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对释放企业创新潜力、激发活力的积极作用,还要利用政府的“有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通过精简和优化行政审批、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强化事中事后监督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

2.坚持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能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使其共同遵守并按照程序办事,形成有序的状态。加之制度构建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需要依据社会实践特征而不断更新制度,以克服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一直强调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代使命,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使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不断得以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

改革开放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灵活的制度创新,而我国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以制度自信为前提的。制度自信并非自视清高、自我满足,也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亦不仅只表现为政治定力,而是将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其中,制度创新建立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会丧失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时,制度自信也离不开制度创新,否则制度自信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坚持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增强了我国改革过程中具体事务安排和执行的规范性和秩序性。一方面,我国以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创新,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这是制度创新的底线,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则是制度创新的具体方向;另一方面,坚持以制度创新增强制度自信,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适应激烈的国家环境、更加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以此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我国将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统一贯穿于各个领域改革中,如在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为贯彻全会精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土地制度这一基础性制度,保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同时针对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等尚不完善的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

3.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人才机制相结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组织中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制定科学的干部管理制度,切实把“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干部、“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我党才能真正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考虑到党管干部的高度集权容易降低干部人事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只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才能实现党对干部工作,特别是对大量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才的领导权,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人才机制相结合的干部管理机制。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指党组织在干部路线、干部工作方针和干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的重要职能,带有指令性特征,能够提高党对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市场人才机制则是基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指导性特征,在选拔、流动、评价、激励、约束等环节实现市场化,能够增加干部的自主性。

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人才机制的有机结合,就是在科学把握党管干部原则的内涵基础上,将党管干部原则的要求与市场人才机制的相关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干部管理机制不仅能适应改革开放过程中管理工作和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和目标多重性特征,培养选拔出党和人民需要的领导人员;也有利于干部在工作中兼顾党的工作路线方针贯彻和具体管理任务的灵活处理;还有利于同时发挥党管干部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势,用好、管好、督促好领导人才,如2018年5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作用、如何实现对其有效监督和管理做出了全面指导。该规定提出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需将党管干部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证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整体方针路线来管理企业,党组织不仅要领导和把关工作方案提出、确定考察对象、集体讨论决定等选拔和任用环节,也要加强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和监督等,还要推进领导人员的交流培训;另一方面,在党管干部原则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和完善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退出、差异化薪酬等,也促使领导人员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等自主调整和优化相关管理活动。

四、系统适应性观念与方法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潮流,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十八大以来,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应对外部不确定环境的重要举措。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国找到了保持内因与外因动态平衡的关键点,形成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结合、学习实践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等一系列系统观念和方法论,以有效应对环境变化。

1.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统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点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举。其中,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调整改革与生产力、上层建筑等之间的关系,如开展基本经济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对外开放则是积极向外学习借鉴,通过扩大市场、学习交流等途径来主推改革、深化改革。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的后盾,对外开放则可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的经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是我国综合考虑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所做出的重要决策。从外部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从内部条件看,我国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迫切的国内发展需求,我国提出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是平衡主动应对和被动调整、创造改变与引进吸收等关系的适应性过程。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合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上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还包括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要从根本上建立与环境相适应、与发展目标相契合的新体制,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我国的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开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来增强自己的建设本领和能力。

坚持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既能通过改革重新释放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还可以通过开放使我国与世界接轨,为对内改革的深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者相互作用,最终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统一

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统一,集中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是随着现如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统一。

独立自主和融入世界相结合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还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由于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不同,独立自主和融入世界二者着力的重点也有所差异,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度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深度开放,再到中国外贸进入发展新时代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和方式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其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不断调整,逐步形成新的结合。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始终能够坚持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联系的高度系统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通过平衡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的关系,来适应环境变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一方面能够根据国情独立地、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并且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础上的,体现了内因的根本性作用;另一方面,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既大力引进来又积极走出去,不断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表明了外因的促进作用。可见,独立自主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前提,融入世界有助于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使中国在发展中能同时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3.坚持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统一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开放是世界潮流,必须通过开放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并在开放的环境下坚持创造,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在各领域实现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上受到的封锁和控制更加严厉。可见,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需要平衡好的重要关系。

坚持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统一,是中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所采取的具体适应性行为,体现了消化吸收和创造改变的辩证统一。其中,学习是中国获取外部物质、信息等资源的主要手段,吸收和借鉴别国发展经验和相关管理经验,能弥补自身不足;而自主创新则是中国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利用重组内部资源、优化体制机制等行为促进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我国既能利用创造不断释放新事物、新技术、新产品等,提升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利用学习充分吸收世界上各种优势资源、各种先进经验和理念以及各种有效机制等,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从而促进中国整体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方向转变。

如在科技领域中,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是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的具体体现。2016年,习近平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对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完全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开放战略,但必须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一方面,中国继续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强强联合和协同攻关;另一方面,实行有区别的开放创新策略,明确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等,最终在思想认识、研发过程、对外开放战略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

 


① 朱马烈. 习近平考察中科大:要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EB/OL].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 9CaKrnJV1nD, 2016-04-27.

五、系统发展性观念与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激发民族创造活力的伟大革命,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社会稳定又是改革的基本条件与前提。准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开放,是依靠改革开放实现最终发展的关键。在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与逐步深化相结合,实现了变革与稳定的辩证统一。

1.坚持破旧与立新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体性出发,冲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的桎梏,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江泽民同志于10月12日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而在此之前,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创造性地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的认识和升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用改革开放 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更有效,也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具优越性。我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性、基础性作用。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发展又很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产权清晰、机制灵活、适应性强,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更健康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

2.坚持试点先行与总结推广相结合

与改革相伴而生的是永远无法确定的风险与永远无法预知的困难,因此需要从点到面,由易到难,由急到缓,逐步深化,稳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形成了试点先行与总结推广相结合,坚持从突破口逐步深化、稳步推进的渐进式经验。

一方面,在实施某项改革措施之初,集智确定试点,从实际出发,在小范围内不计成本地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然后边实践边总结试点经验,解决掉关键的或者一部分共性问题;之后再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无论是制度改革,还是新兴模式试验,我国一直坚持试点先行。这既推进了大胆探索,又有效控制了风险,还能迅速将试点成功经验普及至其他领域或地域。

另一方面,坚持从突破口逐步深化、稳步推进。具体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坚持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突破口入手,如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再到城市改革;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这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承受程度,由易到难,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有利于改革逐步向前推进,同时又防止了出现大的挫折。

3.坚持全面统筹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改革开放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需要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这使得管理问题层层交叠、相互嵌套,同时,这些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往往需要协同联动才能发挥整体效果。因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突出改革的协同性。为了实现改革开放整体目标,有序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我国将全面统筹和协同发展相结合贯穿始终,形成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集中统一、协同联动的改革开放局面。全面统筹就是坚持以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改革问题中抓住本质,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而协同发展就是要使各方协同配合、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主体、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性、有序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使整体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最大功能。

没有统筹就没有高效,没有协同就没有合力。通过全面统筹与协同发展的结合,我国不仅注重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整体规划,还关注其联系性特征,促使其达到协同联动,进而实现整体目标效果。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把握改革开放的本质和全局,突出改革任务的系统性、整体性,同时还在改革进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将各种力量有机统一、调动起来。例如,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我国从全局出发,加强对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的顶层设计,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在十九大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这也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各区域发展坐标,坚持全面统筹与协同发展相结合,逐步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① 郭桢.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test/2007-08/29/content_730511.htm, 1992-10-12.

六、系统复杂性观念与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我党带领人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目的是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这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革开放的复杂性。我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抓关键少数,坚持依靠群众,在辩证统一的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之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大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这种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党的领导不是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而是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来实现的。党的领导只能依靠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依靠向人民群众做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和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坚持依靠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也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无往不胜,一旦脱离人民群众便会一事无成。在此意义上,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亦是我国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程;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成果。

一方面,我党将群众路线视为精神线、生命线和工作路线,并贯穿改革开放始终。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问计于民,坚持政策符合实际,决策符合群众需求,营造了亲密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推动发展事业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我党坚持激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核心指人民群众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智,创造性地推进工作。我国提倡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的才智发挥提供了资源支持,营造了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以此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我国可持续改革开放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3.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的总括和结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彼此相连、相互促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我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之初,我党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任务;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系统阐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领,更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坚强保障。为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我党开展了四方面工作。第一,转变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协调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第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强化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加快立规立法,把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更多地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要探索实践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机制,确保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相互促动、共同进步。



① 徐凤佳.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 http://military. cnr.cn/zgjq/20171029/t20171029_524004021.html, 2017-10-29.

 徐凤佳.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 http://military. cnr.cn/zgjq/20171029/t20171029_524004021.html, 2017-10-29.

③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④ 陈秀军. 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EB/OL].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 detail/2012/11/id/788012.shtml, 2012-11-15.

七、小结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梳理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的系统观念与方法论可发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而且,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治国理政新实践,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新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明确提出并加以强调,这也指明我们需要继续坚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汇总的系统观念与方法论。

 


本文摘自侯光明等著《组织管理系统原理与应用——系统观念指导下的组织管理》,该书获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组织管理系统视角下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资助。本文石秀、景睿、许秀瑞、赵思扬参与了撰稿工作。

① 张璋.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现场实录)[EB/OL]. https://politics.gmw.cn/2018-12/ 18/content_32190606.htm, 201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