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创新管理新思考:从开放到整合

来源: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日期:2022-04-28    浏览量:7511次

单纯追求技术创新,并不能引导企业走向成功,企业的发展应放在一个创新系统中考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提出了“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整合式创新以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优势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矛盾辩证系统为要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更多的企业迈向世界一流企业行列。

自主、开放、协同,符合企业创新需求

整合式创新是战略引领下的自主、开放与协同创新范式,它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的新探索,符合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客观需求。

首先,实现国家“大战略”需要“大创新”。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循环”发展、“双碳战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等“大战略”使得组织的使命、技术、制度和管理模式等多层次融合成为关键。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在重视国家责任和民族利益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在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需要具有宏大视野的创新管理理论,高度重视对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分析工作,关注国家利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视为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真正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不断推动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其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体系性管理理论做引领。

在我国,国之重器(航天运载、北斗卫星导航等)、重大工程(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等)、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墨子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大洋一号”等)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与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核心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对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重大工程建设总数和单体工程规模首屈一指的重大工程建设大国,已经具备了重大工程的一流实践。重大工程的科技创新不仅需要系统性思维,更需要体系(又称系统的系统)思维予以指导。

最后,数字科技迅速发展需要管理理论突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颠覆性技术所驱动的产业革命,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模糊性、非线性、指数性、生态性等态势,挑战着以线性、静态性和局部性思维为主导的传统创新理论,企业亟须突破传统的线性增长思维和单一发展模式,应用整体性、全局性、非线性思维,调整自身使命、愿景和战略定位,实现数字科技驱动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转型。特别是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要树立“链”的思维,积极关注高水平的平台建设,营造创新生态系统。

陈劲教授入选“202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 榜单。评选委员会给出“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和全面创新的积极研究者, 提出了以系统观看待技术创新的整合式创新思想”的评价

通过梳理现有创新理论的演变过程,全球经典的创新理论基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局部创新环节切入形成新的创新范式,立足局部思维,不足是缺少系统性解决创新的能力。如美国学者提出的用户创新、颠覆式创新;日本学者提出的知识创新;韩国学者提出的模仿创新。

第二类,重视整合横向的知识、资源和人员等要素,如美国学者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不足是缺少战略引领性,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诸如开放过度、核心能力不足等风险。

第三类,倚重国家文化或社会因素解决社会重大挑战,如欧洲学者提出的责任式创新、社会创新;印度学者提出的朴素式创新等,对以气候、变革性技术治理、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等为代表的全球重大科技创新议题进行讨论与治理,不足是对技术本身的突破性挖掘不充分。

倡导战略引领,强调系统观和全局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我国管理科学界开始引入技术创新理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许庆瑞、傅家骥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管理科学学者在创新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系统方法论等领域进行的广泛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创新学派”,他们引领了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创新理论的发展。

但是,现有创新理论侧重于从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方法或创新环节、创新主体等角度理解创新过程,简单地引进或移植西方情境下的创新理论,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创新活动的典型特征,更无法指导中国情境下的创新实践。而整合式创新理论源于中国情境与传统文化中的整合思维、系统思维等范式基础,提供了一种解析创新活动与实践的新视角。因此,基于对中国本土创新实践的归纳提炼,建构本土情境下的创新理论范式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们基于长期的中国企业创新实践,特别是对我国航天科技和高速列车科技创新的系统思考,最终形成了“整合式创新”理论框架(见图1)。

整合式创新和传统创新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整合式创新倡导战略引领,强调从系统观和全局观出发,思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对创新过程的管理,重视对国内外环境、行业竞争趋势、技术发展趋势的战略研判,以战略创新引领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融合发展。展望未来,企业在应用整合式创新打造自身动态核心能力和突破颠覆性技术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整合思考,以未来使命和战略视野引领持续的创新跃迁。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之外,也要不断赋能组织内外个体改善能力、实现价值和提升幸福感,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更可持续的社会价值,推动产业、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整合式创新是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将“战略引领”置于统领位置,强调升维思考和全局观而形成的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范式。整合式创新的核心在于从整体观、体系观思考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突破传统创新理念中源于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中国哲学中的“中道”“阴阳整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的丰富整体观思想,力图突破并超越二元逻辑,通过战略引领和战略设计,有机整合各项创新要素。这一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一脉相承,更与中国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和新发展理念相吻合,是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创新管理新理论新范式,对整合国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开放共赢的全球资源优势、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我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总体部”、宝武集团的“规划与科技部”、中化集团的“创新战略部”等设置,以及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都是探索整合式创新模式的真实写照。

1968年成立于广东的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依托中央研究院的企业创新平台,狠抓核心技术研发等技术要素,在智慧家居、机器人等领域不断自主创新。同时,基于“美创平台”创新生态系统,汇聚海内外创新生态伙伴和资源并实现价值互动。整合式创新为美的集团参与全球竞争、构筑全球家电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其品牌价值得到显著提升,正快速从一家传统的商业企业向高水平的科技企业迈进。

整合式创新成就世界一流企业

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既要避免因过度开放而导致的核心能力缺失和“卡脖子”问题,又要防止因过度强调自主而丧失对全球创新网络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谋划、融入和构建新型开放创新生态的机遇。整合式创新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关注在组织战略的指引下,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高度协同。

近年来,我国高铁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产品谱系,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中国高铁创新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在高铁的研发和试制生产过程中,加强了基于工业文化的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了基于精益思想的工艺创新体系、系统仿真模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支撑工程科技创新的“学科建设”等独特的自主创新系统,同时整合了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近30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与高校,与近50家骨干企业组成“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势能,从而实现了高水平的自主技术和引进技术的系统整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不仅对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特别是尽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就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根本指引。

以创新引领发展成就世界一流企业,对我国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培育全球持续竞争优势、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一流企业需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愿景清晰、使命高远,需要秉持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一方面有效把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增强创新能力,密切关注科技创新管理规律,更好把握产业链安全,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践行者。

整合式创新以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优势以及中国革命实践的矛盾辩证系统为要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助力我国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来源:《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