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有:现代化趋势中的未来管理

来源: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日期:2023-11-09    浏览量:2116次

张国有


经济学博士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前副校长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前主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七届会长


现代化趋势中的未来管理

张国有


现实管理就是当下的途径和规则,未来管理就是以基本趋势及其显示的问题为前提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框架。但未来问题涉及的面比较多,我先说六个基本观点,再通过两个例子谈谈未来管理上的问题。


六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一,未来管理就是在大当下去设想在没有到来的时间里和没有到来的事情上发生什么问题。同时,关注问题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式、办法和规则。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性。


第二,未来管理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虚拟的设想问题,一个是虚拟的设想办法。所以未来管理就要尽力减少虚拟性带来的风险,尽可能使问题具有真实性,在办法上具有实用性。如果问题不真,办法不实,未来管理就是不成立。


第三,为使问题比较真,办法比较实,比较合理的途径就是进行基本趋势的考察。考察朝着某个方向进化的难以阻挡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同时,去借鉴先行经验的利弊,判断其中显示的问题,进而去设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框架。


第四,为什么这里要强调现代化趋势?这是因为凡趋势都在现代化之中,暂不考虑现代化的工业经济的定义。实际上自古至今,人类文明都是由各社会阶段,由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推动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都是当时现代性的进化。现在我们处于信息社会的数字技术阶段,又有了当下的现代化,所以人类的文明一直都在现代性的进化之中。


第五,现代化是在现代标准驱动下的社会进化过程。现在标准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现实已经发生,并在一个时期还会影响社会进步的标准、水准、系统。例如,通信网络中的新网、平台联合体、无人工厂、农业中的滴灌、网上支付、机器人管理等,都成为不同领域的现代化标志。


第六,现代化本质上是全球标准驱动下的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由于全球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有自己的现代化进程,所以不同的国家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现代化台阶。一个后发国家的未来管理对另一个先进国家来说,可能已经是过去时代的模式了,谁先进就借鉴谁的经验。后发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来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两个基本趋势的实例来考察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管理问题。


第一个趋势是乡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1776年美国建国,建国13年后,根据1789年的统计,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0%。经过61年,到1850年,这个占比降到了64%。又过了九年,到185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60%以下。从1789年到1859年,70年时间,农民占比从90%降到了59%,降了三十多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引起了美国社会和美国政府的关注。当时,林肯有意竞选总统,他在1859年9月30号发表的演讲中说:农民是人口数量中最多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的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而且是最值得看重和追求的利益。如果在这项利益和其他利益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的时候,其他利益应该服从这项利益。


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1862年,林肯就建立了美国农业管理部门,签署了《莫里尔工地兴学法案》,提供公共土地,使各州能够建立农业机械学院,极力保护农民的工作岗位,大力扶持农业发展,明确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即使这样,仍未能够阻止农业人口比例的降低。49年以后,到1910年,美国农业人口的占比降到了32%。从1859年林肯发表演讲起,到1910年的51年,比例又降了27个百分点。又经过了47年,到1957年,农业人口的占比降到了12%。又过了39年,到1993年,这个占比降到了2%。2020年,美国农业人口中有242万人,美国的务农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中仅为1.3%。


有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农场主的数字,还应该包括季节工700多万人。有的认为还应该包括为农场主服务的耕地、播种、施肥、除草、浇灌、收割等农务公司的人员,大约有350万人。把这些都加在一起,有1350万人。2020年,美国人口的3.32亿人,即使用1350万人来计算,务农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也只有4.06%。


美国的情况显示,基本趋势一旦成为系统性的驱动力量,无论政府、政党、企业、家庭、个人,谁都无法阻挡。从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到2021年为止,美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保护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就业的岗位,避免农民流。但是花费了160年的时间,结果基本无效。美国的情况告诉我们,对已经成为基本趋势的驱动性力量,更多的是要顺应,而不是刻意阻挡。


各个时期的美国都有其当时的未来管理,当时,美国政府及企业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基本趋势造成的阶段性问题,制定法则、规则,使之不要形成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基本趋势存在的时间比较长,农民离开土地,有些矛盾产生了,有些矛盾缓解了。政府特别关注基本趋势所生发出的阶段性问题。例如对土地荒芜,通过补贴让农民恢复耕种,通过法则允许有钱人购买土地进行农业经营。对于失业、局部贫困、社会失衡等采取辅助措施,尽量不形成对抗性的社会矛盾,这是关注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基本趋势在制造问题的同时,还会顺势的生成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要通过未来管理促使其形成新的社会生态。比如说农民流失以后,遗弃的土地被集中起来,土地的经营规模扩大,规模效益明显。由于规模扩大,又增加了采用机械电气工具的机会,更多的使用粮种化肥进行水利基本建设,进行土壤保护等。


美国有200多万个农场主,其需求又引发产生了200多万个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机械、电力,粮种、化肥、农药、水利、土壤、播种、收割等领域的专门服务。所以通过法则和规则去鼓励这种新生态,促使土地产出率更高,农场主的收入提高,失业农人又有了新的就业机会。


第三,如果政府减少补贴或不补贴,农业仍然能够优秀的活下去,才能彰显美国农业的真正实力。美国的农业分工很细,效率很高,但在市场竞争中,农业并不是一个处处赚钱的领域,农场主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政府补贴。政府在粮食种植、农产品价格、贷款、农业生产资料、税收等方面给予补助。在补贴之下,农业优秀并不能彰显美国农业的真正卓越。如果政府减少补贴或者不补贴,农业仍然能够优秀的活下去才能彰显出美国农业的真正实力。这是趋势中新生的未来管理的挑战,这是美国的情况。


那么只要是基本趋势,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相同的趋势,只是先后的时间不同。再看看我们国家从1953年到2022年这70年中,农民占比逐年下降的状态。


这里选了四个节点,1953、1982、2011、2022。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国大陆人口5.8亿,城市人口当时在8000万,乡镇人口5.09亿,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6.7%,就是说86%的人在搞饭吃。1982年比例降到了78.8%,还在三分之二以上,30年降了8个百分点。由于户籍制度下降的速度比较慢,平均每年降0.26个百分点。2011年比例降到了48.7%,首次降到了50%以下,30年降了30个百分点,年均降1%。这时改革开放时期许多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又过了11年。2022年全国人口14.11亿,农村常住人口4.91亿,占比34.8%,11年降了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1.27个百分点,和过去比速度加快了。农村人口占比降到34.8%。从基本趋势看还会继续降,至于降到什么程度才相对稳定,这要看实际情况的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情况。


1953-2022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比重下降的基本状态


那么乡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比重的不断下降,不单单是美国和中国,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在某些发达国家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农业人口虽然在下降,但是近十年大致保持了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欧洲德国最近十年乡村人口的比重为23.02%到22.81%到25.7%,中间下降,后来又上升,这是在所有国家当中很难得的农村占比在上升的情况。在澳大利亚最近12年乡村人口比重从14.19%到13.63%,虽然降,但是大体稳定。在亚洲的日本最近9年乡村人口比重从9.18%到8.37%,也是虽然降,但是大体稳定。这个状态是不是也是农业人口降低了很多年之后会处于一个大体稳定的状态,比如说美国的1.3%。如果再往下降可能比较困难。我们国家的比例肯定没到底,所以它还要继续的往下降。


刚才说的前四个国家占比相对稳定,中国还在变动的趋势中。就中国而言,基本趋势还在发展,这个趋势显示的问题至少有四个:


第一个,大量农民为什么离开乡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主要是收入差别。土地的产出率低,劳动强度大,务农收入不高。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不愿意风吹雨淋。还有城乡条件的差别,工作条件、教育条件、生活条件等城乡差别过大。再有城乡人身份的差别,也就是说心理上身份上是城高乡低观念的影响,乡村人要做城市人。由于差别过大,所以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其原始动力是人们对能效和利益的追求。能效就是产出率太低,不赚钱,利益对农民来说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但是对所看到的差别,城市要比农村好很多。


第二个,农民承包的土地,但不想干了。未来谁去组织农业生产?农村土地虽然归集体所有,但农户分块承包,小块土地分散经营,家庭积累型的农事技术、自产自销的收入分配等等,这种生产关系严重的影响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户承包已经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非常严重的地步。


现在农民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够过去一家人一年的零花开销,所以承包的地宁可荒着,也要到城里去打工。那么农户不干了,谁来有效的组织农业生产?解放初期的时候农民分到地,这是自己管自己,后来搞了合作社(人民公社),是合作社在组织生产,后来又承包到户,又是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这个现在看来问题很大,那么现在谁去组织农业生产呢?你让合作社不可能,个人承包效率又特别低。未来采取的办法是由企业来组织生产,比如说家庭农场,有农民合作社,有真正注册的企业,由企业牵头来集中土地,由企业牵头来使用先进的农科技术,由企业牵头来贯彻先进的管理标准,由企业来组织和训练农户,用现代化的方式来耕作经营土地。也就是说,用企业的办法来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对不想再继续种地的农户,未来的生活和就业怎么办?农户可以将土地流转出来,承包权还是有的,但是经营权流转出来给企业,企业给租金,同时你没有土地的时候,可以到企业里做农工,可以照样去经营土地。但是所有的效率在企业的手里头都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效率比个人农户要高,而且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来做。这样,土地就不是原来小农户的几亩土地,而是几百亩、上千亩,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就可以在大块土地上采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装备,甚至在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机械化,无人操作、滴灌、喷灌、智能管理等数字技术。现在部分地区采取这种办法,农业效率稳步上升,农业现代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所以这是我们在土地承包之后能够采取的一种未来管理方式。


第四个问题是农民进城,务农后继乏人,未来靠什么人来经营农村?来经营农业?现在的农村孩子上了初中,无论是将来上中专、上大专、上大学,毕业以后回农村务农的极少。陕北榆林的一个村,房子修的非常好,每家都有一栋新房,但平时住的不多,只是节假日回来住一两天或者节假日还不回来。户籍登记的有274户,813人,但常住的有99户,161人。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的农业靠谁?未来的农村谁来经营?怎么办?现在的农村青年尽可以继续到城市去,你挡都挡不住,尽可以放开,但可以通过企业牵头,集中流转土地,招聘农工,建立联合体来经营土地,将来也可以通过招聘新农人来经营土地。新农人是什么呢?是有大农业经营的经历,或在城市生活过,或受过城市生活训练的科技人员、干部、教师、大专毕业生或者中专毕业生、企业经营管理者、乡贤、能人、外国人等等。农村富了,情况好了,出去的青年还会回来,形成城市人回流农村的流向。现在有苗头,但这还需要建设,要经过一个时期,看条件的成熟情况。我们在山东、在宁夏都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去并不是为了赚钱,他就是为了去种地,去种葡萄。


农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比重的不断下降的趋势以及问题和办法告诉我们,未来管理绝不是凭空想当然的结果,而是在趋势考察中得出的相对先进的、有实效的决策和办法。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发达国家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区域减少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之后,这个趋势就会明显起来。生育率下降,人口减少,这在某些发达国家是基本趋势。因为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发达,妇女的财务独立越强,社会上的生育愿望普遍降低,人口负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个判断,人口增长的指标叫总和生育率,就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达到2.1以上,才能保证世代更替的水平。但是1.5是敏感线,一旦降到1.5以下,就跌入了低生育率恶循环的空间。


据统计,2020年发达国家的总和生产率,法国1.83、美国1.78,德国1.54、加拿大1.53,日本1.30,意大利1.27,韩国0.78。我们是发展中国家1.3。日本连续11年下滑。相关国家采取了大量的生育、教育、假期、生活、住房等各方面的鼓励措施跟办法,尤其是日本和韩国非常努力,但成效甚微,基本趋势的驱动力量非常明显。


2022年,我国新出生的人口956万,和2021年相比,少生了85万人,这是61年来又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2022年出生的人,17年以后,2039年要报考大学,2022年全国大专和高等院校招生一共是多少呢?1014万人。如果2039年还是这个招生名额,2022年全部出生的人口都录取完,都招不满。所以低生育率,人口负增长的趋势非常明显,而且还会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2022年,我国单身人口数量2.4亿人,占总人口17.14%,这个比例还在增大。大多数发达国家终身不婚,不结婚率超过10%。不婚不育、独生户增多,导致了什么?住宅的小户型,炊具的单人型,无厨房结构,饮食外卖的大流行,随之而来就成为未来管理关注的热点。晚婚、不婚、不育的趋势造成的更直接的问题是未来劳动力的短缺。将来怎么办?除了鼓励生育以外,还有一个缓解压力的替代办法,就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机器人的成就就取决于七十余年来数字经济基础的积累。


无人驾驶交通工具是机器人家族当中的一种。未来管理中,无人驾驶不仅涉及到交通工具,还涉及到交通规则。工具+规则是对未来管理的挑战,看一个实际例子。2023年5月的一天,旧金山的警察看到了一个夜间行驶的出租车没开大灯,走近想与司机交谈,发现车内无人,是通用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车门无法打开,在想着要不要贴罚单的时候,这辆车突然启动,逃逸现场。但过了一个红绿灯,这辆车又靠边停了下来,警车又随后追上,继续查看情况,又开始和经营的厂家联络,询问情况。有人驾驶的汽车要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而无人驾驶的汽车听从的是智能系统的指挥。智能系统让你去哪儿你就去哪儿,让你停你就停,让你走你就走。所以在旧金山,无人驾驶汽车不听从警察指挥的事情经常发生。


2023年5月的事情之后,警察局和汽车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就出现的技术问题和规则问题商量对策,这就形成了新的未来管理问题。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未来管理必须要对基本趋势做出方向上的判断。对趋势性的问题做出先期的反应,这样才能在战略上保持主动性。


对此,未来管理需要回答四个问题:


一,对基本趋势能看多远?二,对趋势性中的问题能看多准?三,对问题的决策和办法有多大程度的逼真和实效性?四,所有的未来管理处于哪个现代化的台阶?


人工智能、机器代劳、废旧处理、分享机制、跨界竞争、虚拟世界、太空旅游、延年不死、保护地球、民主社会等等,都将成为未来管理的关注点,这些都会使我们更广泛更深入的去思考现代化趋势中的未来管理问题。


注:以上内容整理自2023第十届东沙湖论坛直播视频和张国有演讲PPT,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