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有:通过八个经营体,探讨高品质发展基础
产品是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而人品是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国民素质更是国民经济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
经营体是由经营者来经营的实体。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等都是经营体。由总经理及其管理团队来经营企业,其产出品就是手机、面包、咨询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产出结果。由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来经营学校,其产出品就是毕业生和道德影响等。由市长及其管理团队来经营城市,其产出品就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管理成果。
经营体的生存和发展,核心不在规模大而在品质高,也就是在高品质基础上的规模发展。企业陷入困境,往往是规模超出了能力的界限,导致有序转向无序,引起混乱。
本文通过八个不同的经营体,探讨高品质发展的基础问题,侧重于探讨产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而人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经营体高品质发展主要看什么?
经营体高品质发展主要看产出品。产品是高品质的结晶,是高品质评测的对象,是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所以,产出品是不是高品质,产出品是否处于高品质发展之中,这是品质问题的着眼点。
产出品的高品质怎么评测?
一是专业的基准评测。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等,不达基准者不准生产和销售。
二是消费者、使用者评测。例如,销售额、收视率、行业占有率等。专业达标的经营体很多,还要看来自产品消费者、使用者的评测。
三是品质优势持续程度评测。例如,产品使用过程中精度波动幅度、保质期、革新迭代、优势维持等。有的产品静态基准达标,一旦投入使用过程,质量值就难以保持,或没有更新,造成使用者、消费者不愿持续使用和持续消费,动态中的基准优势无法保持。
上述三条,第一条是高基准的坚守程度,第二条是消费者接受的广泛程度,第三条是品质优势的持续程度。产出品满足上述三条,产出品的母体(经营体)才可谓“处于高品质发展”。
至于如何坚守品质标准、如何满足用户需要、如何保持品质优势,是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问题。正确的着眼点是正确的着力点的前提。所以,我们先考虑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再考虑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这里选择陕西省八个高品质发展的经营体典型进行调研分析。这八个经营体分别是陕鼓集团、陕汽集团、银桥乳业、石羊集团、陕文投集团、《长恨歌》歌舞剧、曲江新区、榆林榆阳区。本文将它们分为四组,探讨其各自产出的是什么,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在哪里。
制造类经营体的产出及高品质发展着眼点
第一组,先来看看两个制造类经营体。
一个是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集团),始建于1968年,成立之初的主要产出品是鼓风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陕鼓集团现在的产出主要是轴流压缩机等设备制造、工程承包、系统服务、能源设施运营、智能化业务等。其产出品不是一种,而是一个系列,从设备制造中衍生出了多种服务。企业的整体品质就分布在系列产品和系列服务上。如果一种产品出现品质问题,就会影响集团的高品质发展。
陕鼓集团秉承“为人类文明创造智慧绿色能源”的使命,向上向善从事经营,荣获“世界制造业创新产品金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
另一个经营体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汽集团),也始建于1968年,最初的产品是军用汽车。
目前看,陕汽集团的产出品主要是重型卡车、中轻型卡车、客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微型车、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等。其产出品是各种类型的汽车,企业的整体品质也分布在各种产品及其服务上。同样,如果有一类车出现品质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集团的高品质发展。
陕汽集团坚守“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生产同行业最优产品、提供同行业最优服务”经营理念,进入“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
陕鼓集团和陕汽集团,这两个经营体的产出品,同属于制造类,其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关键在于他们的产品能否坚守高基准、能否为用户越来越普遍使用、产品能否长期保持品质优势。
这类产出的品质,除了看产品的静态特性外,更重要的是看动态特性,关键在于能够在使用中长久地保持高品质。
食品类经营体的产出及高品质发展着眼点
第二组,再来看看两个食品类经营体。
其中一个是西安银桥乳业集团(简称银桥乳业),成立于1978年,最初的产品是炼乳。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银桥乳业主要产出牛奶粉、羊奶粉、常温产品、低温产品、瓶装奶等各种乳制品。
企业遵循“奶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的经营理念,积极进取,成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中国奶业D20联盟和国际乳品IDF成员。
另一个是石羊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石羊集团),创建于1992年,最初产品是油脂品。
经过30年发展,目前石羊集团的主要产出品是食用油、饲料、油菜籽、种猪、肉制品等。石羊集团坚持“科技领先、品质领先、效率领先、文化领先”的发展理念,谨慎经营,成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银桥乳业和石羊集团,这两个经营体的产品属于食品业,产品的品类、品牌很多,其整体品质分布在不同的品类品牌上,这些产品的高品质发展首先在于产品对人的营养性及安全性。
所以,食品类企业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同样在于其产品能否坚守高基准、能否为消费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产品能否持续保持品质优势。如果奶粉、食用油等产出品出了品质问题,就谈不上经营体的高品质发展。因此这两个经营体在提高产品品质上尤为用力。
文化类经营体的产出及高品质发展着眼点
第三组,接着来看看文化类经营体。
其中一个是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文投集团),成立于2009年。
与前面四个经营体不同,陕文投集团不生产实体产品,主要从事的是文化类投资与经营,面对的是投资项目,以及投资之后参与一部分项目经营,待投资收回后,再转投其他项目。所以,其主要产出是投资项目和对投资项目的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效益。
陕文投集团目前的投资领域,包括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金融、艺术文创、文化传媒、文化商业等。集团的整体品质也分布在上述六个领域中。其中的影视项目,至2020年,投资制作或联合出品的影视剧已超过六十部。
集团坚守“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基本理念,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百强旅游投资企业。
另一个是较为特别的项目,即实景歌舞剧《长恨歌》,其本身有经营团队,但经营体是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论产出,《长恨歌》应该是华清宫文化公司产出成果之一。除此之外,华清宫文化公司产出还有舞台剧、华清宫景区、华清御汤酒店、研学项目等。这里考虑的不是华清宫文化公司的产出,而是《长恨歌》这部实景歌舞剧的产出及其高品质发展。
这部实景歌舞剧以白居易长诗《长恨歌》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整个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打造“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真实意境。自2007年开始公演,到2019年年底,累计演出3400场,吸引600多万观众,网上好评率95%以上。
陕文投集团和《长恨歌》项目,同属对文化类经营体的投资与经营。陕文投集团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在于投资对象的高品质和投资项目经营的高品质,以及回报的高收益。而《长恨歌》虽然获得了很好的门票收入,但直接产出的不是门票收入,而是歌舞艺术的美、内容的善、背景的实等综合起来的吸引力。
陕文投集团和《长恨歌》歌舞剧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仍然可归结为文化项目投资和项目经营能否坚守高基准、项目及演出能否为观众所普遍欢迎、项目投资及经营的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
陕文投集团在影视产品上的高品质影响,源于多年对高品质产出的重视和投入,而《长恨歌》歌舞剧有了前面的高品质演出及吸引力,才会有后面的高品质发展。
区域经营体的产出及高品质发展着眼点
第四组是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经营体。
其中一个是西安曲江新区的产出及高品质发展。西安市政府将51.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交给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开发经营。
曲江新区的产出和高品质发展与前面六个经营体不同,既不是机械制造者,也不是食品开发商,而是一个区域开发的经营体。经营主体是管委会,经营对象是区域的开发。所以曲江新区实际上是曲江开发新区。
问题在于,曲江开发新区产出的是什么?
不是产值收入,因为产值收入是副产品。曲江开发新区实质上的产出,应该是招商引资的政策规则、运营资源的能力,以及通过政策与能力招引进来的会展、演艺、影视、动漫、出版传媒、文化商业、电子竞技、文化金融、文化项目建设、城市区域运营等多类别的企业与机构。
将这些政策、规则、企业、机构安置在曲江这个区域平台上进行运营,其开发结果应看作是开发区的产出。曲江新区平台上各类企业的产值收入不应是曲江新区的产出,但引进的企业是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功绩。
当然,最终的区域产出还要看土地增值、区域产值和区域繁荣程度,但直接产出不是这些。所以,曲江新区产出的高品质,主要在于招引对象的高品质、运营的高品质,以及导引出的区域高增值。
曲江新区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总体上还是要看项目招引能否坚守高基准,项目服务能否为经营者、消费者所普遍欢迎,区域经营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
另一个区域经营体是陕西省榆林市的榆阳区,这是一个基层政府管辖的区域。榆阳区的经营主体是榆阳区人民政府,其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行政机构、地域环境和常住人口。榆阳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资源,使九十多万群众生活得更好的问题。
就这个层面,榆阳区的产出是什么?
从合理性来看,其产出应该是榆阳区区域内“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说法似乎与通常说的不一样。榆阳区现在着力推动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综合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是为了什么?几个村的改革、区域的改革究竟为了什么?
实质上,这些都是为了榆阳区民众的安居乐业,为了榆阳区民众更好地生活。榆阳区2020年生产总值1001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15元、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8元等,这都是榆阳区民众安居乐业的年度标志。
所以,榆阳区的产出,其追求的应该是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品质。这个高品质包括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高品质。
榆阳区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区域内“人民安居乐业”能否坚守高基准、政府服务能否让大多数人满意、区域发展品质能否保持长期优势。
产品核心:不在“产出”而在“品”
上面四组八个经营体的产出,实体产品比较好界定,非实体产品不大好界定。无论哪种情况,上述产出品都是经营体经营活动的结晶、经营效益的依赖、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
有了高品质发展的着眼点,下面就要考虑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着力点涉及的问题比较多,这里想集中谈一点,就是在人品与产品的关联中,要将人的素养作为高品质发展的基础,将培养人的高素质作为高品质发展的着力点。
我历来认为,产品的核心不在“产出”而在“品”。
怎么认识产品中的这个“品”?经查典籍,品为众人,众人众口集聚谓“品”。
集众人干什么?干事情。事情干得有什么能效,谓“品性”;在哪个等级,谓“品格”;坚守什么规则,谓“基准”。
产品的关键就是产出中人的品性、品格、基准。我们上面看到的八个经营体的产出,其关键是蕴于其中的众人的品性、品格、基准。
人的品性、品格、基准是渗入物质中、渗入产出中的。人是品的主宰,品是产的灵魂。产品就成了人的品性、品格、基准的结晶。怎么能把个人或众人的品性、品格、基准集聚到产出上,成为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八个经营体中,轴流压缩机、德龙汽车、银桥奶粉、石羊食用油、陕文投文化、《长恨歌》歌舞剧、曲江文旅开发、榆阳人民群众富裕等,都是各自平台上的个人、众人,将自己的品性、品格、基准渗透劳作的对象,产出了高效能、高等级、高基准的产品。
那么,你能从产品中看出人的品性、品格、基准吗?或者,你如何把人的品性、品格、基准渗入产出当中?八个经营体的当事人会有各自体验。
这里要说的是我自己经历或体会到的人的品质与产品品质的关联。
2010年,我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一天,我看到一个工人在修补一栋大楼边角处脱落的砖块。他戴着手套,单腿跪地,单腿的膝盖处有工作护膝,跪地的地方有垫片,工具袋和材料袋放在旁边。他调好水泥,开始一点点工作,直到残破处修补得完好如初,整个过程规范有序。他自始至终一个人在那里干活,没人监督。
我看过不少一个人干活的场景。例如环卫工清扫小区路面,有的认真,有的马虎。马虎的将败落的树叶扫进路边的下水道,而不是集中起来运走。下水道上面有铸铁栅格,扫进去外面看不见。路面看起来整洁了,但败叶却在下水道里。
除了一个人的产品,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人的产品。
驾车的人都经历过“井盖苦恼”。城市道路上的井盖,有的平整,没有颠簸;有的凹陷,过一个颠一下。遇到井盖多的路,就一路颠簸。德国很少有井盖凹陷的情况,因为井盖装置的品质高。即使有凹陷,也会及时修整。
我没有现场看过德国工人如何安置井盖,但看过一个视频。两个工人共同安置一个方形井盖,从开始砌座,到塑形、放盖、整理等有十多道工序。做成后,底座、井盖、路面严丝合缝,耐碾压、抗冲击、无颠簸。
两个人一起干活,就有个技术、规则、诚实性的互相影响的问题。反过来,如果让没有经过严格训练、但垒过鸡窝的两个人来安置井盖,那就没谱了。若有人去观摩现场砌砖的质量,也许能看到不少鸡窝水平井盖和鸡窝水平井盖工。
我们再来看看集体产品。
我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参观过大众汽车生产线。一部整车究竟有多少个零部件,几乎没人能说出个准数。有的说若细化到每个螺丝、螺母、垫圈、导线,其零器件多达两万个以上。将这么多零件、器件、部件组合成整车,这是个典型的“众人”产品。
其中的环节,有的由机器操作,有的由人操作。机器操作的规则和程序,完全内置在其系统中。人的操作,需要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机器可以做到一丝不苟,但人很难做到同一。人与人不同,总体品质很难完全一样。
德国工人惯于按规程严格办事,能将两万多个零部件合成一部整车,其一丝不苟的程度优于很多国家,其产出的汽车整体质量也优于很多国家。
品质:“一丝不苟”与“一丝有苟”
德国经理告诉我,德国移植在其他国家的生产线,有的工人会私自放弃、忽视或遗漏一些操作环节。他说这不好,将影响整车质量。我把德国经理说的这种情形,看作是“一丝有苟”。
“苟”的一种解释就是马虎随便。在细节上的马虎随便,例如,螺丝紧度不够,导线装置不到位,少装一个垫圈,该清洁的部位没清洁等。静态整车看不出来,但车跑起来,尤其是行使一个时期以后,零部件匹配度、环境适应性等动态问题就会显现。整体架构中,只要有一个细节的品质不到位,迟早会影响整体品质。
生产线的技术体系都一样,同样高品质生产线产出的产品,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质量?
主要原因是生产线上人的品质素养问题。基准上一个是“一丝不苟”,一个是“一丝有苟”,这就会出现品格等级不同,进而品性能效不同。这些不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众人的严格要求和系统训练,是经过训练而形成的习惯行为的差别。
在德国,即使泥瓦匠,也要有严格的工作操守,并经过专业学校训练。没有经过认证,不准上岗操作。我在德国的一个制造防腐蚀材料的企业考察,其中有个操作间专门用于技术学院学生来实习时使用。
德国有关法规规定,相关企业必须接受学生实习,政府给予企业补贴。政府和企业都极其重视对青年人的系统训练。这个企业每年有3~4个实习生名额。实习间有专门的设备、工具、器具、工作服、操作手册、工作流程、移动路线、各种看板、工作台等,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实习生全都按基准进行训练。在实习间成绩合格了,再到现场操作。实习结束,有评定证书。
在德国,企业对于应聘者,一方面看在什么学校受过什么样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看在哪些企业实习过、工作过。两方面放在一起,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能效程度(品性)、等级水平(品格)、规则自律(基准)的情况。人一上岗操作,马上就能看出是否经历过规范性训练。
好的品性、品格、基准,要让人达到自悟自觉自行,成为习惯,比较难。但一旦成为习惯,如同融化在血液里、浸透于筋骨中,就可能成了须臾不分的本性,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是一个样。
这里我要说到日本。
2015年我到日本考察,住在一个山庄。从山脚开会的地方回到半山腰的住处,约有三四公里的距离。平时有区间车来回送人,有一次到了晚上9点多,已经收车。我们几个人沿着山路往上走。
忽然一辆中巴从后面上来,停在我们旁边,车上一位日本姑娘问了情况,招呼大家上车,愿意送大家到住地。其中一位男士赶紧掐了烟,将其丢在路边的草丛里,上了车。
谁知那位姑娘下车将烟头捡了起来,用纸包起来,放在自己的包里,说是到酒店放入垃圾箱。那位男士无地自容,连说对不起,其他人也愧疚地看着那位姑娘。
按说已经收车了,可以不接送任何人;车上不准抽烟,将烟头丢在路边,对外国人似乎也很正常;晚上丢的烟头,没有管理员看到,可以不去捡。
但完全出乎意料,日本姑娘不但例外地送人,还下车捡起了烟头。这就看出,姑娘的品性、品格、基准无时无刻地都产出在她的服务之中,对她来说,这很自然。如同日本民众对待垃圾分类一样,是很平常的事。
这些在有的场景中被看作是特别高品质的表现,在另一个场合却是很自然很平常的行为。人的这种很自然很平常的高素质,具体到经营体员工的这种很自然很平常的高素质,筑成了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
相反,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主要是由于人缺乏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训练。如果经营体做事过于功利,不考虑长远,终会遗患。
经营体的人品:以规则为基础进行系统性训练
在企业、学校、政府机构等经营体中任职的人员,其品性、品格、基准从哪里来?
答案是以规则为基础进行训练,而且是长期系统的训练。没有这样的有规则的长期培养、训育、练习,就不会形成习惯,经营体就缺乏一种向上的稳定的习惯性动能,推动其健康发展。
实际上,上述八个经营体中的各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技术规则和操作规范。各岗位成员必须按照技术规则和操作规范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习惯。这些稳定的习惯性动作,直接影响其工作对象的品质、规模、成本和节奏。
除了技术规则、操作规范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职业道德,例如诚实、上进、节俭、助人、守时等。技术规则、操作规范、职业道德都需要进行培养、训育、练习,才能成为人的品性、品格和做人的基准。
以哪些规则为基础进行训练?企业的人品要依企业的规则训练出来。例如,陕鼓集团有陕鼓规则训练出来的人品,陕汽集团有陕汽规则训练出来的人品,等等。
人品不仅仅需要企业规则的训练,还需要有公共规则的训练。公共规则,例如,垃圾分类规则、交通规则、比赛场馆观众行为规则、音乐厅观众行为规则等,都是对国民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还有些是私则,例如家庭规则和个人自律性的规则等。规则训练后形成风气,风气形成行为环境,行为环境也是一种规范的力量,约束人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家规形成家风,校规形成校风,企业规则形成企业风气,公共规则形成社会风气。国民通过公则、私则的训练,成为训练有素的国民。国民的高品质构成国民经济高品质发展的基础。
人品的形成需要说教,但说教不是训练的依据。把说教转化成规则,规则才是训练的依据。规则规定了做事的具体边界,犯规要受罚,规则才行之有效。
“节约用电”,这是说教,而“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要关灯”,这是规则。若发现没有关灯,就要惩罚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
在企业里,总经理经常作报告,要求大家善待客户、保证质量、改革创新等。报告是说教,尽管可以引导员工的理念,但不能作为训练的依据。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才好。只有将善待客户、保证质量、改革创新变成可操作的条文,作为企业的规则,才可依规则进行训练。
在国民素质上,我们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24个字的基本理念,并解释了他们的基本含义和深远意义。如果将每个词下面再具体化为十多条规则,就有了践行的基础,国民就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好,行有依归。管理部门也可以依规则进行训练和监督。
企业高品质发展要落实在企业人的高品质上,国民经济的高品质发展更要落实在国民的高品质上。产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检测的对象,而人品是经营体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国民素质更是国民经济高品质发展的长远基础。
所以,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转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经营体的高品质发展也要转向以产品——人品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如此方能更有力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文章来源:《企业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