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郑州 百花齐放: 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与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原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界有聚焦性的热点话题,是建设电影强国、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灾疫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必须传承发展以中原优秀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原优秀思想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土壤与精神源泉,特别是中原优秀思想更是作为中原文化的精神和内核,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内在文化资源。在疫情之后电影产业全面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中原腹地、河南省会郑州的召开具有特殊意义。希冀以百花奖为契机,促进中原电影发展,推动中国电影对优秀中原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
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 中原优秀思想文化 优秀传统思想 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百年变局与世纪灾疫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仍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背景;与此同时,2020年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放眼全球,当前世界所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变化,一方面,疫情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格局的深刻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力量正在崛起,新的全球化态势正在形成,而国与国之间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成为焦点;另一方面,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正在进入新一轮科技工业革命,包括电影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将受到颠覆性影响,并将进一步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灾疫面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样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特殊历史意义
目前,在经历了180天停业之后的中国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低谷,稳步踏上全面复工复产的道路。自7月20日影院复工以来,全国影院复工率已达83%,在影院上座率仍控制在50%的情况下、复工8周时间院线电影总票房已超过50亿,管虎导演的《八佰》目前已累计全国票房28.83亿,登顶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军。随着影院上座率逐渐上调至75%以及《我和我的家乡》《夺冠》《急先锋》《姜子牙》《一点就到家》等国产主流大片定档国庆,中国电影市场有望持续向好,中国电影正成为促进全球电影产业复工的重要推动力量。
图1:中国电影市场复工每周票房信息图
总体来看,在经历疫情磨砺和考验之后,中国电影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也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大而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反复强调的,“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国内发展环境的新特点新要求,面对国际发展环境的新形势新挑战,中国电影也必须抓住这一转危为机、转型升级的契机,努力完成电影强国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推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电影学派”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国家品牌的代名词
在当下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下,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与电影技术更新换代的历史趋势下,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有聚焦性的热点话题。
“中国电影学派”是一个海纳百川、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它是指以中国电影的特定形态、创作风格和精神文化内涵等为研究内容,对内传承中国百年电影文脉、对外彰显中国独特文化气质的电影文化共同体。其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价值、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气派、创造中国品牌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电影研究知识体系,为世界电影研究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重要意义。
目前,围绕中国电影学派已经形成大量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等重要报纸、核心期刊相继设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深化了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形成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此外,由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牵头举办的“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与雄安新区联合举办“光影·未来首届雄安电影周”活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电影学派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国家品牌的代名词。
(二)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围绕着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艺术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等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理论成果,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新时代新形势,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还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内在联系。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必要路径。
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优秀古老文明的国家,作为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开创出与西方不同体系的文明型现代化国家,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有其独特的底蕴与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间风俗、艺术传统、思想精神等内容都是中国电影人进行电影实践的精神动力与创作资源。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优秀电影作品,有利于建构中国电影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使中国电影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想象中国、表达中国的重要文化资源,使得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
(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电影的内在根源性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质与中华民族风貌的优秀文化。其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且历久弥坚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代表的文明型现代国家理应担当起时代重任,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探寻未来世界发展道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就中国电影来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内核,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具有超越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存在,对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样起着指导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价值表达与艺术表现,作为艺术文化形式的中国电影也在转化发展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内蕴和要义精髓。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民族智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对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外形塑和传播国家形象,促进中国以电影这种文化形式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做出独特贡献。
三、中原优秀思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是中国电影的内在资源
(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和主干,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土壤与精神源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所谓“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在地理环境上居于“天下之中”的优势位置,是炎黄子孙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就地域来说,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文化,大体包括明清至今的河南省辖区全部,以及山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和安徽西北部等与河南相邻近的黄河文化区。
早在史前时期,中原地区便孕育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三皇五帝”也大都在中原建功立业,而自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开始,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有近四千年时间里,中原一直都是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在作为中国核心地域的近四千年时间里,中原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涌现出众多中华圣贤名人,既有女娲、夸父、大禹、愚公等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也有陈胜、岳飞、杨家将等民族历史上的英雄;既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古代思想家,也有范蠡、张仲景、张衡、杜甫、韩愈、许慎等圣贤名流。在此基础上,中原地区形成了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文化土壤与精神源泉。
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举例而言,中原传统文化为豫剧戏曲电影、功夫电影、乡村电影、神话传说电影等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中国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为多种类别的中国电影提供了重要的内在文化支撑,也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首先,中国电影的诞生与传统戏曲艺术密不可分,戏曲电影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独具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是中国电影民族化探索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豫剧则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的重要来源,“半个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的拍摄总量多达百部,豫剧成为全国范围内被拍摄成戏曲电影最多的剧种”,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我爱我爹》《七品芝麻官》等豫剧电影都是中国戏曲电影的经典之作,而其中承载的如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等美德与精神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转化和传承表达。
其次,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功夫电影,正与发源于中原的少林功夫及武学思想有密切联系,八十年代拍摄于河南的《少林寺》作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代表至今仍难被超越,其在海内外的风靡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文化的推广都有深远影响,少林寺元素至今仍是中国功夫电影的重要标签。而中国功夫电影对于少林功夫及武学思想的现代影像转化,既成为中国电影独树世界电影之林的重要代表,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内外传播与弘扬。
再次,中原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传统,中原深厚的农业文明为中国乡村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而乡村电影也成为体现中国电影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典型代表。如《李双双》《槐树庄》等以河南农村为背景的中国经典乡村电影都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时代变迁,《不是闹着玩的》《过昭关》等河南本土导演创作的乡村电影都呈现出浓厚的中原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美学样式,同时也传承表达了如仁义道德、道法自然等传统伦理和精神思想。
此外,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也是绝大多数我国神话传说的发源地,作为独属于中国的商业电影亚类型,中国的神话传奇电影便常常取材于女娲神话、盘古神话、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姜子牙传说等发生于中原的上古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中原神话传说及其背后承载的如集体主义、坚韧品格、斗争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独具东方特色的神话传奇电影提供了大量的故事题材和创作资源,并逐渐获得舆论和市场的双重认可。
(二)中原优秀思想精神是中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中国电影有深远影响
作为优秀中原思想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存在,中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优秀思想传统以及具有中原特质和时代特征的民族思想精神,是对中原人民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系统、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具有普遍价值,对于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第一,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是中原传统思想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河图洛书,还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和周文王的后天八卦,都创建于中原。《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太极阴阳的哲学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就中国电影来说,《易经》之“易”在于变与不变,由“易”引发出的“变易、简易、不易”原则,对于电影叙事结构设置、主题意蕴表达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而《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等符号系统及其美学价值,可以运用到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其视觉造型设计便与来源于易学思想的中国传统色彩观一脉相承,五行色彩的运用既在视觉效果上强化了影片的民族风格,也在叙事主题上蕴涵了对立统一、阴柔阳刚等易学思想,而这在《红高粱》《东邪西毒》《卧虎藏龙》等电影中亦有所体现,是中国电影对于易学思想的传承转化。
第二,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思想文化发源并活跃于中原,是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对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道家思想中讲求的辩证法精神以及对于本源、规律等问题“形而上”的求索,对于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哲理表达有深远影响;而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电影亦是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美学旨趣,如《小城之春》以诗意化的镜头语言、舒缓忧郁的叙事方式、凝重抒情的氛围营造等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时代苦闷与家国情怀,而如《早春二月》《巴山夜雨》《刺客聂隐娘》《不成问题的问题》等中国电影学派的代表作品也都通过意蕴丰厚的意象美与意境美呈现了独具东方智慧的道家思想。
第三,发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及武学思想,是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一直都是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文化资源。2020年正是中国经典电影《少林寺》开拍四十周年。1982年由香港中原电影公司制作、张鑫炎导演的电影《少林寺》一经上映就迅速风靡海内外,是中国电影传承与转化优秀中原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少林功夫和武学思想密切相关的武侠功夫片,更是成为中国电影独具民族性的电影类型。《少林寺》《卧虎藏龙》《龙门客栈》等武侠功夫片中,常常蕴含着与中原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墨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优秀思想,如儒家的济世为怀思想,道家的超脱无为思想,佛家的善恶有报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等,体现出了不同思想流派的优秀思想在中国电影中的融会和升华。
第四,作为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上的“天下之中”,中原思想文化还以“中”和“和”为传统。如《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与“和”是中原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体现出的正是中华民族讲求和谐统一、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中国智慧。“中”与“和”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中”字至今都是河南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汉字。河南人说话离不开“中”,“中”字背后体现出的是和谐、中庸的生存之道。“中”与“和”的思想传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影响了中国电影的美学传统。在此影响下,中国电影形成了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美学风格,如《巴山夜雨》将对历史的反思融入到诗意的表达中,以良知和温情直面时代和现实的苦难,又如《城南旧事》用细腻的手法、冲淡的意境表达出对于乡愁、离别与纯真人性的感悟,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黄土地》《悲情城市》等中国电影经典之作亦是以“美善合一”“虚实相生”的审美品格表现了中原优秀思想的“中”与“和”传统。
第五,中原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思想精神,同样也是中原思想文化的精髓。2011年,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号召大家要“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此前河南省委也曾提出“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6]的“三平”精神,以此总结河南人民的时代精神风貌。总体来看,这些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以中原人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深层基因和内在动力,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宽厚兼容的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中通变、生生不息的精神,等等。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也曾明确提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7]从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愚公移山精神,到焦裕禄亲民爱民、迎难而上、带领兰考人民改变贫困面貌的焦裕禄精神,再到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引水入境的红旗渠精神,都体现了中原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精神。这在中国电影中,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电影的主题表达、形象塑造等具体的电影创作技法之中,如与河南省密切相关的《大河奔流》《风暴》《焦裕禄》等电影,都是中原思想精神的具象体现,表现了以中原人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中原思想精神体现在中国电影人在进行电影实践时所坚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疫情期间中国电影人不忘初心,坚持艺术创作,并借此机会反思电影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疫情之后则迅速投入电影产业复工复产的工作,这都是中国电影人秉承中原思想精神的体现。
四、中原电影发展概况及中国电影传承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未来展望
(一)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省电影发展与中国电影发展具有一致性
就河南省来说,作为华夏之腹、九州之中、中原之核,自夏商时期至宋金时期的近四千年间,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一直都是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虽然河南作为中国历史的核心地域超过三千年,但在元代之后也经历了近千年的衰落,加之近代以来天灾不断,战争频繁,中原文化随之衰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才逐渐重振和发展起来。
一定程度上,河南就是中国的缩影,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作为一个经历过辉煌与苦难的古老大省,河南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发展历程具有一致性,而河南在中国的地位同样也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一致。就人口来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河南是人口大省,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河南省人口就有1亿,是全国第一人力资源大省;就农业来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国具有历史悠久、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河南省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就经济和工业来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人均GDP排名虽有上升但仍居于世界第80位,河南的经济总量则一直稳居全国第五,是全国前五名唯一的内陆省份,2019年河南省人均GDP排名也有所上升,位列全国省份第18位。
而就河南省电影发展现状来说,河南省电影产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在世界排名一直呈增长趋势,并自2015年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二,河南省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也基本呈上升趋势,2019年进入全国前十,位列第九。
图2:中国vs河南电影产业综合指数发展趋势图
事实上,河南的电影历史悠久,电影放映活动始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电影制作活动则始于1923年(民国12年)。随后,河南省早期电影拍摄活动因抗日战争停滞,直到建国后才逐步兴起。1958年河南电影制片厂开始建立,最初挂牌河南农业科教电影制片厂,是国家第一批设立的地方科教电影生产基地,而后主要拍摄了纪录片、科教片等几类电影。改革开放后,河南省电影业界积极与北影、长影、香港联华、中原等电影公司合作,利用少林寺、豫剧等历史文化资源,联合拍摄了功夫电影、豫剧戏曲电影等不同类型的电影。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电影业界更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河南电影制片厂改制组建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浪潮下,特别是在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下,河南电影界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为中国功夫电影、豫剧电影、乡村电影、神话电影、科教电影等不同类别的电影发展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人杰地灵的河南省同样也为中国电影输送了大量表导演人才,如常香玉、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小香玉等戏曲表演艺术家,如卢卫国、陈大明、翟俊杰、韩万峰、李长虹、鲍振江、刘雨霖等电影导演,王晓棠、张丰毅、李光洁、释小龙、李东学、岳云鹏、刘昊然等影视演员,此外,以姚雪垠、李準、二月河、刘震云、李佩甫、周大新、柳建伟、刘庆邦、阎连科等河南籍作家为主体的“中原作家群”,也为中国电影及影视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些河南籍作家编剧的电影电视作品以及其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都曾在国内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不同时期都为中国电影及影视创作奠定了基础。
就郑州市来说,郑州位于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天地之中、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黄帝故里、杜甫故里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均在郑州,同时,郑州也有红色革命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便酝酿于此,近现代铁路交通的建设也体现出中国的时代精神。而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人口过千万、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特大城市郑州,2020年已跻身全国十强机遇之城。
郑州自古至今一直保持着源源不断的魅力,中国电影也一直都有大量与郑州有关的元素,既有《风暴》《少林寺》等直接表现发生于郑州的故事,也有《我叫刘跃进》《相爱相亲》等取景于郑州的电影,同时也有许多郑州籍影人为中国电影做出不同的贡献,如林白、陈裕德、江化霖、赵静、丁一、丁岚、李易祥等演员,康征、伍保国、卢卫国、陈胜利、刘澍等导演,孟宪明等编剧,等等。
(二)希冀百花奖促进中原电影发展,推动中国电影对优秀中原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整体来说,郑州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河南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大省,其本地的电影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例如,首先,与河南省大量的文化资源相比,其本地电影业界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尚且不够,本地电影人仍需进一步从民间风俗、艺术传统、思想精神等不同层面深入学习发掘中原优秀思想文化,既要传承历史,又要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拍摄出更多体现中原特质、传承中华精神、彰显中国气派的主流电影。其次,郑州市、河南省政府部门也需借此时机,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中原经济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之中,统筹电影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推动本省电影产业复工复产,为电影产业改革升级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再次,中原地区影视人才的缺口仍非常明显,郑州市、河南省可依托省内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开设中原影视文化等相关课程,力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原影视产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此外,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电影业界,都需抓住此次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共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向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方向大力迈进。
希望本次大众电影百花奖在郑州的召开,可以成为郑州市、河南省电影发展的契机,期待中原地区继续发扬悠久的电影传统,发掘中原文化资源这一影视宝库,传承发展优秀中原思想文化。同时也希望百花奖的召开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业界和学界对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实践,推动中原优秀思想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传承弘扬和转化发展。
就未来发展举例而言,首先,中国电影人必须坚持以中原优秀思想精神指导中国电影实践,特别是当下,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灾疫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中国电影人必须面向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面向新时代文化娱乐消费的样态特征、面向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核,才能够找到危急时刻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其次,中国电影人亦是要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和发掘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底蕴内核与要义精髓,结合当今的新时代新形势,进一步思考中原优秀思想文化如何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将其融入到电影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之中。再次,以电影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立足于电影自身的创作规律与表达机制,从中国电影的影像语言、叙事方式、主题表达等方面多层次、系统性地探究中国电影对于中原优秀思想文化的影像转化,进而形成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为世界电影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
结语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可以历经风雨,走过百年征程,正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原优秀思想的体现。而中原优秀思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也一直对中国电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中国电影的内在文化资源。当前,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学界与业界的普遍共识,是建设电影强国的战略实践,是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道路的必要支撑,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也必须注重以中原优秀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转化发展,通过对优秀中原思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电影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中国电影应有之贡献。
参考文献:
[1]新京报. 电影《八佰》登顶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军[EB/OL]. http://news.163.com/20/0920/22/FN0JMUH800018AOR.html,2020-09-20/2020-09-21.
[2]数据来源:艺恩数据[EB/OL]. https://www.endata.com.cn/BoxOffice/BO/Week/oneWeekAna.html,2020-09-09/2020-09-19.
[3]详见:侯光明.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03):81-83.侯光明、支菲娜.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侯光明访谈[J]. 电影艺术,2018(02):108-111.
[4]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 人民日报,2014-10-16(01).
[5]新华社.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01).
[6]程有为. 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简论[J]. 地域文化研究,2020(01):4.
[7]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郑州市执委会主编.郑州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80.
[8]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 河南日报,2011-10-09(02).
[9]王耀. “三平”精神就是河南精神[N]. 河南日报,2011-01-13(12).
[10]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A]. 张岱年. 张岱年自选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265.
[11]数据来源:卢斌、牛兴侦、刘正山主编.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2]刘东初编纂,梁小芩编审.河南电影志(1909—1987)[M]. 郑州: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河南省电影公司,2000,1—8,86—99.
[13]侯爱敏. 机遇之城,郑州跻身全国十强[EB/OL]. 郑州晚报电子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315997276074029&wfr=spider&for=pc,2020-09-09/2020-09-19.
[14]详见:侯光明. 转危为机:疫情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J]. 新华文摘,2020(17):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