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有:长江治理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在“全面体检”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2019年12月9日,在人民论坛等机构主办的以“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宜宾峰会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原副校长张国有发言认为,长江治理问题是典型的国家治理问题,要以134个市县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持续地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张国有教授认为:
第一,长江治理问题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典型的国家治理问题。
说到长江治理是典型的国家治理的事情,主要是因为长江治理要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和上海等 11 个省市,其中任何一个省市都不能管治其他省域的事情,必须中央出面来协调。凡中央出面进行跨域的统管与协调,大都属于国家治理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长江治理的好或治理的不好,中央都是负首责。所以,对长江治理和长江发展,中央出面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调研,把脉定向,这与国家治理合拍,顺理成章。
为长江治理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习总书记2016年1月在重庆召集座谈会,2018年4月又在武汉召集座谈会,彼此有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多省市的共同努力,长江水质和水质环境正在逐渐改善。2018 年底,长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79.3%,比2015 年底提高了12.3个百分点。2018年底劣类(Ⅴ类水质)水质比例为1.9%,比2015 年底下降4.5个百分点。这个趋势令人高兴。尽管如此,长江病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缓解,需要继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理念,对长江进行体检,对症下药。这体现了中央对长江进行国家治理的方向和决心。
“治理”原意为“依理治水”。即从水的源头开始,遵从水的秉性,进行疏通、修整、管理,使水和水域减免灾害,安康太平。国家治理本意应该是以中央为主体,依据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规则等,主要从基础层面进行国土管治、国民统理、协调发展。长江治理就是中央依法对国土上江河水域带进行管治,对水域带上的国民进行统理,使水域安康,使国民安康。只有水域带上国民素质的进步及统理规则到位,长江才能长治久安,长江经济带才能协调发展。
第二,长江治理要将意见、纲要、方案、规划等变成法律、法规、条例等规则体系,以法规规则为依据进行治理。
为治理长江,近几年,中央、部门、沿江省市等出台了不少文件。这些文件大多以意见、政策、纲要、方案、规划等形式出现。例如,2016年5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还有部门制定的专项规划,例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黄金旅游带、以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反映了不同领域对治理长江的设想和对策。除规划以外,相关部委及省市还制定了不同类型的实施方案,例如,沿江省市《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实施方案。这些方案比规划更具体,政策性比较明显。还有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等指导性文件。另外,还有涉及长江治理和发展的各种会议、讲话及会议精神。这些文件、讲话和会议精神,对长江治理和长江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上的指导作用。
认识提供了方向和动力,究竟怎么办,还要有具体的规则,要有规范到行为的规则,让人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并有评价和奖惩机制。据说在以往法规的基础上,正在制定一部统一的保护长江的法律,这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通常,说些重要意义、列一些历史数字,比较一些国外的做法等,这比较容易。但要把想到的变成规则体系,变成法律、法规、条例等,就比较难;照规则长期做下去,更难。判断是否真的要做事,其中之一就是有没有制定出规则。没有规则,再多的文件,大都处于空转之中,落不到实处。
第三,用数字技术对长江进行自动的连续的检测,根据结果,对症下药,精准治理。
长江治理首先是治理水质。习总书记强调要对长江进行大体检。以往主要靠人工进行水质检测、污染勘察和整治。例如,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检查、入河排污口问题及整改提升、固体废物排查、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问题、沿江化工污染问题及整治等一系列勘察和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是费事费时,手段不够先进,纠纷难以处理,治理效果不显著。现在可以用数字技术的方式来通盘考虑、通盘布局。例如,从长江头到长江尾布局各种传感系统,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立长江水质检测系统,普遍深入地收集数据,适时检测水质指标。哪一段水质超标,就在那一段找原因,溯源找原因,对症下药。问题出在哪一段,就由那一段政府负责处理。长江每一水段的政府,都可以在检测系统上看到本段的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就主动调整,没问题就预防。
检测体系的建立,至少涉及六个因素:一是指标体系,检测什么;二是,检测地方,在哪儿检测,三是检测手段,拿什么检测;四是检测办法,怎么检测;五是检测成本,费用哪里支出;六是统管机构,此事谁来负责等等。这是个系统工程,启动后需要长时间进行完善。
有了检测系统,就能从水污染情况,判断水质健康状态,据此考虑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建立这个系统,比较复杂。例如上述第二项,在哪儿检测的问题。长江除了干流以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支流。仅较大的支流就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16条。在每一条支流上都设传感系统,还是仅在支流与干流的交汇处设传感系统等,都是要统筹考虑的事情。当然,建立和维持这个系统比较复杂,投入较多。但这是个用数字技术治理长江的大事情,无论多难多复杂多长时间,这个事情都要坚持做起来,做下去。
第四,以134个市县为基础,持续地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
前面已经说过,以理念为指导,以规则为依据,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来检测长江、保护长江和发展长江经济。现在专说以市县乡为基础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长江治理涉及11个省市,这些省市在中央的领导下,努力不懈,治理长江,不断进步。看到这个结果,我想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中央和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以外,沿江市县乡的党政领导、企业和民众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从长江头的沱沱河到长江尾的崇明区,这样顺江下来,约有134个市县,这些市县是长江治理和长江发展的真正基础。为什么?因为长江治理所涉及水、路、港、岸、产、城,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等,都具体分布在这些市县中;这些市县在第一线,对情况和问题最了解,对治理办法最有发言权;进行长江治理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所有实施的工作都要通过这些市县去落实。所以,要把长江治理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重心始终放在市县乡这些层级上。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动力在于政府和企业的合力。虽然中央的作用很大,但主动力还是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江经济带就难有活力,中央再着急也没用。所以,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个基础性的工作。怎么激励?首先是倾听,尤其要躬身倾听134个市县的市、县、乡领导人及民众的感受、意见和建议。中央要全心全意为11个省市服务,省市要全心全意为134个县市服务,县市要全心全意为各自的乡镇服务。各层上级的作为在于虚心请教下级,在于协调,在于服务,在于促进,在于定规则,依规则进行管理。在长江治理和长江发展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及其官员要特别注意戒除习总书记所说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避免各种空转。
长江通过国家治理变成绿色江河。在有了绿水之后,用生态产品、绿色产业去腾笼换鸟,替代原有的产品及产业。久而久之,长江就能在新动能、新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绿色高效的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