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直面挑战的中国管理

来源:东沙湖论坛    日期:2019-10-24    浏览量:93074次

一、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

1.新时代
全球互联、产业革命、格局重构、社会变迁的新时代包含很多涵义。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说:“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人类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巨大的机遇期、窗口期。挑战永远是现实的,机遇是潜在的,抓不住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抓住了才是真正的机遇。

2.新世界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居住的空间实际上由单一的物理世界发展为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共存的两个世界。一个现实社会的空间维度,一个由网络空间构建的数字空间维度,这两个世界使今天的人类生活处于物理和数字两个相交相融的世界中。

3.新网络
地联——万维网;物联——物联网;天联——云端网;人联——生命网,天地人物皆联网,云计算技术带来云端网,使无限互联成为可能。尽管人联尚处于雏形阶段,但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技术的融合发展,人联将引导整个人类社会本世纪下半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4.新科技
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产业的形态。这种融合称为产业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我个人喜欢使用产业互联网。因为一谈到工业,大家会狭义地理解为传统工业。现在的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比如,与服务业交织融合已卓有成效,并是大势所趋。未来,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跃迁,将引发深刻的变革。5G,甚至6G、7G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将延展和更多地打开巨大的时空,所带来的生产联网将开启人类下一步整个生产力的变革。生产联网将使全球统一资源调度、分配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下真正成为物质基础。

全球互联、产业革命、格局重构、社会变迁的本质是科技驱动。科技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某国不断提高关税,屡屡打压中国,目的是为了争夺未来科技制高点。全球的竞争、经济的角逐、政治的博弈、生态的治理,国际关系的变革,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驱动,是生产力的驱动,其核心都聚焦在科技上。生产关系错位、竞争、变化,最终将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这其中,新科技是新世界和新时代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高科技的发展使所有的一切都将被数据化。人的最终价值可通过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为所有行为痕迹做标定,这些标定一旦形成,最终将开启自金融时代。个体本身可以标定价值,最后将回到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标定的价值进行直接交换,科技在不断加速这一进程。

5.新产业
IT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阶段IT1.0(狭义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萌芽发展期的信息时代,以PC为基础和核心,以OA、ERP、PDM等应用为代表被用于办公、生产、生活等信息化初期;第二阶段IT2.0是互联网(Internet Technology)时代,以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各类应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网络迅速普及,为公务办公、贸易往来、大众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今天,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科学、超高音速等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为未来面向应用的智能化提供了新手段,促使IT2.0大踏步向IT3.0智能技术(Intelligence Technology)迈进。IT3.0时代全面互联,智能泛在,将使过去想做做不到的事成为可能。比如,机器人看病、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人脸、指纹、虹膜、声纹等多模式身份识别提高安全性。未来,新科技革命挑战与机遇并存。

6.新经济
新技术是新经济的发动机,IT将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同时它自身携互联网、物联网等近景技术,还将包括数字或数据科技与生物、材料、能源、航空、认知科学等相互融合之后诞生的未知技术,具有开放开源、跨界融合、实时在线、人工智能、加速演进、普惠大众等新特征。

7.新金融
新金融以技术和数据为驱动力,以信用体系为基石,与日常生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使所有社会阶层和群体平等享有普惠型金融服务。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让消费者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科技带动产业变革、金融变革,也将驱动未来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比如,婴儿一出生就被数据标定,母亲怀孕期间要建卡,孩子从出生到读书、成长,整个过程都有信息记录。

8.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人类自己创造的“能源”——数据。数据是物理世界在虚拟空间的客观映射,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数据量、数据种类呈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与新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也将支撑新零售、新制造和新金融等多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9.新零售
以消费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是一种高效普惠的泛零售业态。阿里巴巴依托多年沉淀的消费者数据,通过对阿里系零售平台(天猫、淘宝、聚划算),以及优酷、UC、高德、阿里音乐等多平台数据深度融合,以Uni 10 将数据在线串联,结合线下数据,为品牌商和零售商带来线上/线下全域营销、全域零售新模式。



二、思索

1.管理与科学
(1).管理学属性——学科的挑战
今天,数字经济、全球经济、服务经济、品质经济、生态经济……多种经济交织融合发展。我认为,管理的分类需要科学化。管理是超越科学的,如何对管理科学,包括学科进行有效梳理,以科学方法进行分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管理科学是数学、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并在它们的边缘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学科属性,也有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还有人文、应用甚至艺术的属性。在定量分析时采用数学方法,在定性分析时采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方法,有时两者结合。广义上说,所谓管理科学是以科学方法应用为基础的各种管理决策理论和方法的统称,包括运筹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论、行为科学等,涉及管理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等多个学科。

(2).管理技术
管理技术的发展遵循从天然、自然逐步发展到科学(知识)、技术(工具)、工程(活动)再到人工自然的规律。

(3).管理:面向对象的视角
十几年前,我曾以面向对象的视角研究管理(见上图),提出管理学是为有效地实现目标,并逐步形成一些方法,应用于咨询与实践。比如,事件驱动管理对创新非常有价值。显而易见,最好的管理工具是物。实践证明,计算机技术对物的管理反而比人管物更好。因为,人管物会受情绪干扰产生偏差,而用计算机最大化地以物管物效率更高。实际上,从泰勒开始的管理学都以提高效率、提高效能,达到效用为目标。所以,管理是要有所成效,要提高效率,最终目标是“效”,即有效实现目标。管理是在特定之境(时空条件),围绕经营诸事,规划、配置、组织、协调、控制人、物及其相关关系的学问。我的定义是,管理学学科因事而生,人、物、境都围绕着事,没有事就不需要管理,有了事才需要管理学。从管理本质思考,管理对人的研究学科特别多,有社会科学(人),人文科学(心),应用科学(好),管理艺术(美),管理实践(用)。但管理学一定要围绕着事,因为没有事就没有必要进行管理。

2.管理与治理
(1).治理的意义
詹姆斯·N·罗西瑙说,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格里·斯托克说,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2).国家治理
今年,治理研究很热,但有些谈论有些偏颇。现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全球治理与微观数据治理等概念不完全是一回事,需要斟酌与厘清。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治理会越来越重要。数据自古就一直存在,在数字世界或人类认知世界中,数据如同空气和水天生存在,只是在大数据未到来之前,数据从未像今天这般受到重视。

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时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



3.管理与数据
(1).对数据的认知
我们进入一个全球互联、技术引领、体系重构、中华复兴的大时代。喷涌而来、普遍认知、无处不在、竞相开发的大数据,给今天的世界涂抹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色彩,带给人们的将是五彩缤纷的应用场景。

狭义的数据指数字,广义数据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字母、数字符号组合形成的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是客观事物属性、数量、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例如,“0、1、2...”“阴、雨、下降、气温”“学生档案记录、货物运输情况”等都是数据。数据是人类获取、应用知识,并具有智慧的一种能力;是人类从大量信息中,经过归纳、演绎发现某种规律,逐步积累的大量知识。数据经过加工就成为信息,只有被加工处理的信息才具有逻辑关系,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是对客观事件记录并可以鉴别的符号。数据管理需要与认知科学结合,只有被认知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认识数据的视角,一是数据本身的科学性;二是大数据大量停留在技术层面,以数据技术方法居多,包括采集到运用、流转、分享、安全等技术;三是数据正日益成为资源,变为数字世界中被BAT企业争抢,如同石油那样的能源。

(2).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数据管理存在不少“数”的问题,比如,数据来源不唯一、数据共享性差、数据准确度低、指标口径不统一等。目前的数据管理现状可归纳为,没有独立的数据管理组织、缺少数据活动管理、无企业级架构、各部门用户对数据架构没有共识、数据安全认识不全、缺少主数据管理、缺乏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不完整、无元数据管理等。数据管理有很多不一致,甚至在共享、安全上隐患不少。比如,隐私、个人权益的保障。实践中,无论个人、公共部门,还是私有部门都积存了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利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迫切。

(3).基于数据的实践应用
化石能源可以形成资产,数据也是资产,在数字世界中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大数据本质上也是数据,数据管理对于大数据更是基础,大数据管理日益重要。数据的价值是通过数据管理实现的,管理对象的数据化与管理密切相关。我在原有面向对象视角下,研究人、事、物、境管理对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数”(见上图)。因为今天的人类同时生活在比特世界里,新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为有效地实现目标,在特定之境(时空条件),需要围绕经营诸事,规划、配置、组织、协调、控制人、物、数及其相关关系。未来,人、事、物、境都将围绕数进行。人、事、物、境中的人即数字公民,未来世界,数字公民将是身份认证的依据;事即以数字化处理事务,事务处理能力将更高效便捷;“物”的数化将使物质实体充满智慧;境将成为去数字化的生产和生活要素,构成未来的生存环境。

(4).数据与管理
不同世界里,数据带来的科学范式正在发生变化,研究方法也要随需而变。大数据技术为物理与数字两个世界带来很多新进展与变化。在物理世界里,数据是它的表示符,是对物理世界进行描述和表示的符号。但在数字世界里,数据是原材料,所有的一切都靠这个原材料的加工才能形成数字世界的生产工具。

典型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获取与记录、数据的清洁/抽取/标注,数据的整合/聚类/表达、数据的分析/建模/解释等四个阶段。在处理过程中,异构性、规模性、及时性、复杂性和隐私性等问题是数据研究时要创造价值所需要解决的困难。对个人来说,数据为群体源信息、被吸取数据;动力为价格/优惠、改进服务;要求隐私权标准、选择权。对公共部门而言,数据形式为统计、保健、税收、经费信息、设施数据;动力为改进服务保障、提升经费效率;要求隐私权标准、选择权。对私人部门而言,数据形式为交易数据、消费和用户信息;动力为改进客户知识和预测趋势能力;要求是商业模式、保护敏感信息。数据的使用要求对突发事件更快跟踪与响应,对危机性质和变化更好了解,对需要服务的地区准确定位,对供求关系具有预测能力。



三、建构

中国管理的建构已经开始,管理学也迎来大变局时代,将面临管理资源的重构、规则的重构、组织的重构、权利的重构、价值的重构、理论的重构,会给管理学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届东沙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郭重庆院士大声疾呼:“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近几年,中国管理研究硕果累累,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的组织系统学多源理论,正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丰富的组织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促使组织系统学产生的源头。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原副政委李凯城的红色管理总结了以毛泽东管理思想为主的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管理思想,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当代应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陈劲主任提出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陈春花院长提出激活个体新理论等,不一而足。此外,海尔管理模式、华为经营管理智慧、格力完美质量管理等都已经成为中国管理实践的经典案例。

新时代的中国管理正面临组织革命、敏捷管理、精益管理的大变革。中国管理的未来趋势是内化——激活,赋能,自组织;活化——柔性,敏捷,自我演进;数字化——数据,智能,自动;科学化——本质,规律,原理;生态化—— 生态位,生态链,基体,自适应;系统化——面向对象,⊥型管理,生态化。

大变局时代,黑天鹅乱飞,不确定性成为唯一可确定性。相信经过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我们一定会迎来管理发展的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