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人才竞争力与中国发展
一、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过去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放,开放实际上就是全球化。我把国际人才的竞争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看,提出“全球化的三个浪潮”概念。第一个全球化浪潮,是航海技术带来的货物的流动。随着全球化的国际贸易,货物流动带来了全球化的资本流动,也就是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就是全球的人才流动。人才是我们新的全球化要补的短板。在国际人才、全球人才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际上差不多有2.5亿人是在非出生国工作,这个是非常大的数字。全球的跨境流动的人才不断增长,随着世界各国发展的需要,全球化的需要,资源的配置需要,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我们看到美国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人才吸引,按照我们以前发布的移民报告,不管是绿卡,还是人才签证,包括职业绿卡,保持了一个高位。我们也看到,职业移民,尤其是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技术人才的审批都是非常快,杰出人才审批几个月就可以搞定。
特朗普上台后,人才政策在不断优化,出现了“禁穆令”,同时暂停原有的难民接纳项目等,实际上是在提升签证标准;美国媒体还公布了一项签证改良草案,取消抽签制度,专门给美国高校毕业的人员提供签证,提高签证的水准; 美国还有一个缩减移民的提案,每年绿卡发放数量减半,减半主要影响现任绿卡持有人的成年子女和整个大家庭成员,并不影响真正的人才。按照我们最近出的报告,特朗普虽然收紧了移民政策,但是高端人才的引进核心并没有任何变化,而且国际人才的竞争是愈演愈烈。
不仅美国是这样,英国也是移民大国,德国现在外籍人口比例不断增长,达到了10%,这些年更多,我看到另外的数据达到了13%,而且大量吸引年轻人。
按照CCG与国际移民组织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5》,截止2014年,我国海外移民数量超过900万人,华侨华人达到6000万人,但外籍人员在华仅有84.85万人,中国的外国出生人口比例(按国家)几乎世界最低,不到0.1%,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3%,发达国家是10%。再看国际大都市的外国出生的人口比例(按城市)都在20%-30%,北京仅0.05%。中国在国际人口流动上是全世界做的最差的,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中国人才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与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引进国际人才相比,尤其是与很多移民型国家相比,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并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国际人才引进数量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二是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虽然中国吸引国际人才非常低,但是我们输出却是全世界最大的,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 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的学生比例却是全世界最低的。出去的国际人口最多,吸引来的非常少,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有很多限制。
怎样保证出国留学的人回来也是一个问题。据统计,2011年的时候,中国在美国的读博士学生,留在美国的比例高达85%。这些年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在百分之七八十,大部分的理工科的博士还是留在美国。
中国这些年成了出国旅游大国,在过去11年增长了312%,海外消费总额连续12年高速增长,非常强劲。但是我国入境游客增速低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入境游客的增速,同时低于亚太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2015年,我国外国人入境游客量为2598.54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人数为12786万人次。根据香港、澳门、台湾的旅游官方统计数据,2015年前往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大陆游客访问量分别为4584.20万人次、2041.02万人次、398.72万人次,三地共接待大陆游客7023.94万人次。因此,将国内居民出境人数减去前往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大陆游客访问量,就可以得到我国(大陆)居民出境到国外的数量,即5762.06万人次。我国国际游客赤字为3163.52万人次,这个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的。
三、我国最新人才政策
过去五年,中国的国际人才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去年中央会议又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过去五年,习总书记在各种场合提及人才工作100余次,并多次提及国际人才。
2017年2月,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统一承担制定永久居留政策、实施受理审批和开展日常服务管理等职能”。CCG关于建立国家移民局的政策建议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中国的绿卡也在加快,2004年正式颁布了永久居留身份,评估标准非常高,仅有不到1万人获得了此类居留证;2012年,中央政府联合25个部委共同发文,完善了绿卡相关待遇;2015年,上海缩短了外国人办理签证的相关流程;2016年,北京建立了全新的外国人才评估标准,以及签证快速办理通道。
2016年国家出台三个关于国际人才的文件: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研究和制定(2016.1)、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2016.2)、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3),这三份文件形成一个巨大的推动,为中国吸引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主要目标是希望借此进一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完善福利以及与雇佣相关的配套服务。
四、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作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其竞争力指数为3.91分,按照百分制来换算,仅为65.17分,可以说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分列2-4位,得分分别为3.67、3.52和3.37,与首位上海共同形成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3分及以上)。
浙江作为第二梯队的领头羊,其国际人才竞争力得分为2.53。可以看到,虽然是第二梯队的首位,但其与第一梯队江苏仍有较大差距,将差距细化到各个分指标来看,两者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差距并非由个别因素所引起。第二梯队还包括辽宁2.31、山东2.24天津2.22、福建2.17、四川1.97、云南1.82、湖北1.79、河北1.78、安徽1.78、陕西1.72、广西1.65、湖南1.60、江西1.60、黑龙江1.52、重庆1.51和河南1.51。可以看到,第二梯队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好的省份(综合得分为1.5-3分,不包含3分)。
第三梯队包括新疆1.49、吉林1.45、内蒙古1.40、海南1.40、贵州1.35、山西1.32、西藏1.28、宁夏1.22、青海1.18和甘肃1.15。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相对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不包含1.5分)。
五、政策建议
美国移民政策收紧或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无论是作为中国应对老龄化趋势严重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人口红利来说,还是作为中国创新发展源动力、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人才红利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美国移民政策收紧实则为敞开怀抱招揽人才的中国送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应抓住这个机遇,快马加鞭出台更为开放、友好的人才利好政策收获世界顶尖人才。为此,基于长期研究跟踪,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助力建立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国际人才竞争制度,实现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后起超越。
建议一:进一步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
扩大在华永久居留申请者聘雇单位类型范围,降低保持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最低时限要求,扩大永久居留申请材料出具单位范围。
建议二:对优秀外籍人才提前发放“绿卡”
允许有意向来华发展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在海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免去先来中国住满一定期限的要求。
建议三:完善人才移民入籍的相关渠道
建议已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创新创业人员,符合在华满一定年限等条件者,可批准其加入中国国籍,并探索研究外籍华人申请双重国籍制度。
建议四:放宽留学生在华工作和实习限制
建议在中国境内高校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可享受为期两年的工作签证,打通境外高校外国学生来华实习通道,建立“全球优秀青年实习计划”。
建议五:加大国际化教育资源的供给
建议加大国际化教育资源的供给。在外籍人员和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国际学校。研究试点社会力量举办国际学校。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其子女入读国际学校提供便利。
民办国际学校比例接近一半,是当前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之后,国际学校需求更加旺盛,民办国际学校备受市场关注,进入稳步增长阶段。
建议六:完善人才移民入籍的相关渠道
允许优秀的拥有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工作,而没有相应学历但拥有高级技能的外籍优秀人才可以以其工作经历而抵换一定的学历要求。
建议七:探索建立华裔卡制度和华侨身份证制度
建议来华创新创业符合一定学历和居住年限的外籍华人可申请华裔卡,给予永久居留,并建立华侨居民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发放范围扩展至华侨。
建议八:建立与国际无缝衔接的外籍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对境外人才来华工作期间社保的开户服务、缴纳标准、保障内容和离境衔接等进行明确规定,加快与他国签订社保互认机制,设立弹性社保缴费比例。
建议九: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建议综合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技术移民法》和《投资移民法》等,使中国在人才引进、人才移民与人才管理的法律框架更科学和系统,在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
建议十:建立移民局,优化国际移民管理与服务
高效整合相关职能,尽快实现外国人签证、居留和移民等事务的统一管理,发挥移民局统筹管理海外人才引进和移民权利保障及融入的职能,创新外籍人员监管和服务模式。(作者: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
(本文据作者在2017东沙湖论坛演讲报告摘要,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