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作为企业改革的动力和基因
第一点:企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认清发展大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我记得孙中山早就讲过,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因此,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清社会发展大势。所谓势,就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系统在国内和世界运行状况的走向和表现。作为企业改革,一定要了解这种形势,顺应这种形势,方能把企业改革做好,否则,改革就把控不住方向,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失败。
那么,今天的发展大势或者叫时代潮流有什么特点,又在走向何处呢?
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月于瑞士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一开头就讲到“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本来是作家狄更斯在欧洲工业革命后期讲的一句话,习近平主席把它搬到了国际会议上。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好在哪儿?在今天信息传递极为快速情况下,大家可亲眼目睹到:一是知识大量积累,呈现出知识爆炸的活跃景象;二是科技快速发展,达到了从来没有的发达高度;三是人类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汽车如流,高楼林立,物质极大丰富,高速、高铁、航空、航海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坏在哪儿?世界的发展不均衡造成1%的人掌握着90%的社会财富,恐怖主义此起彼伏,难民潮一个接着一个,世界上有7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是局部动荡不安的原因所在。
当今时代除了存在有两极分化引发的诸多乱象外,世界的发展还有两个大潮流,一个潮流是经济全球化,一个潮流是网络化、智能化。这两个潮流互相借力,风生水起,势不可挡。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二战后的冷战思维,零和规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反对和唾弃,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共谋发展、合作共赢的非零和规则成了受人们欢迎的发展趋向。特别是因交通越来越便利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世界上出现了大流动、大交流、大合作、大碰撞,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和全球化的新格局。
关于网络化,这是以计算机、卫星、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促进了人与人的信息沟通和物与物的彼此相连,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学习与工作,也改变了教育、医疗、购物、经营等。网络化是当今时代技术革命的推动力,并将以智能化为龙头,把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浪潮掀起。
作为世界形势,需要关注的还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一是2100年前张骞两次通西域开拓出来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二是在600年前由郑成功率领万人的队伍六次去向东南亚、南亚、大西洋、红海等30多个国家开辟出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爪圭召开的东盟合作年会上提出一带一路,就是为了用好当年的一带一路的精神,弘扬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欧、西欧乃至非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合作与发展。
4年来,一带一路成了世界的热门话题,并写入了联合国宣言。“一带一路”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原则和构建人类共同体的要求,强化了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丝绸之路正在朝着文明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平之路的方向阔步前进。
今年五月的“一带一路”论坛,原计划1200人,来了1500人,到会100多个国家,60多个国际组织,29个国家的总统出席了这次会议。丝绸之路沿线60多个国家,占世界人口64%、占世界GDP29%,说明这里多属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需求、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同这些国家有很强的互补性,有更多合作的机会。我们的高铁已同十几个国家签下合作协议,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起60多个经济合作开发区。
作为国企改革,就是要认清以上的形势,顺应以上的发展大势,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网络化和一带一路,用好其中的机遇,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样企业改革的目标会更明确,改革才能更加精准和有效。
第二点:企业改革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发展的新常态,把供给侧改革搞得更好。
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使发展中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利发展的继续推进和发展目标的更好实现。
因此,要改革,就要有问题意识,一是要围绕我们的发展目标去找问题,二是要围绕着我们的发展手段去找问题,三是要围绕着发展所需要的动力和条件去找问题,只有把这里的问题找出来,去研究、去解决,才能使我们完成改革任务,使我们为进一步的发展端正方向,取得成效。
应该肯定的是我们60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不仅在经济上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再就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居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343元增加到28844元,农民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12336元。但是,过去30年的发展中,由于权力与市场的结合,腐败的超强活跃,导致发展方向被扭曲,投入、金融更多走向了熟人经济、跑部钱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特别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短期效应泛滥等,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
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经济的增长速度虽然平均每年不低于10%,但据2010年12月公布数据,贫困线为1500元,中国还有贫困人口8000万。若按联合国制定的每人一天1.25美元赤贫标准线,中国大陆有2.5亿人处于赤贫。如果按联合国2美元的贫困标准,我们有9亿人处于贫困线。低收入百姓如此之多,与我们30年的10%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此前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实际上只用2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就已使广大百姓都成了富人。
因此,从改革目标考虑,必须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要使我们的企业通过改革,更能够服务大局,更能够投入公平,更能够保证共同富裕和使改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共享。
从发展手段、发展动力与条件方面考虑问题,就是要通过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启动推进发展的新动力。
一是市场的变化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因物质缺乏,在国内形成了巨大的卖方市场,再加上国际市场巨大,企业生产什么都可以卖出去。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产的过剩,现在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再加上全球需求不振,造成企业发展的难题。但是,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由于收入的不平衡造成的总体内需水平还不高。如果2020年人们收入能够比2010年翻一番,国内消费市场就会有更大潜力,再加上一带一路的拓展,国际市场定能较大增长。企业改革,需从消费市场的这些具体变化出发,瞄准新需求和新规模,使消费继续在推动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是投资的需求问题。过去投资需求巨大,只要有钱敢投入,不管咋投都会有回报。现在不同了,传统投资领域相对饱和,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特别是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一定能够带来更多投资机会。企业改革,一定把握好投资方向,作为国企还要特别注意使投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区域统筹,为全面小康多做贡献。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过去为了激励发展,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十分宽松。而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从资源看,我们不仅铁矿、铜矿、铝矿、钾矿需进口,而且石油、木材和粮食都需进口,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大涨价。就拿做酒来说,我们的白酒生产每年要进口1070万吨高粱,啤酒生产每年要进口1069万吨大麦,使我们的酒类生产出现了对国外原料和世界市场的过分依赖。从环境看,不仅江河湖海的水质和土壤受到了严重污染,而且雾霾之严重涉及到20个省区,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很多地方一年当中有半年以上被淹没在雾霾之中。例如扬州大运河的污染也在群众中有较强反响,百姓中曾流传:“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洗不干净的马桶盖”。
四是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低价的农民工无限供应,曾是我们发展的一大动力和一大优势。过去是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变成生产力。而今不同了,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对劳动力总需求增加,农业富余劳力减少,造成劳力供给相对紧张,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升,使企业发展遇到了新情况。
五是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产业的产能分别达到全球总量的50%、46.3%、60%、50%、65%,这些产能已接近峰值。房地产业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总面积超出实际需求。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再加上经济体量的巨大,使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期。新常态的特点:一是要在发展速度方面换挡减速;二是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升产业水平;三是要消化前期刺激发展中遗留下的诸多风险。为了保证双百年目标实现,保证每年上千万人的就业,发展速度即使降档,但也不会无限下滑。
六是杠杆过大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企及地方政府负债量过大,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风险。
为了确保新常态发展的稳中向好,解决好面临的以上问题与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作为任务,一是要去产能,二是要去库存,三是去杠杆,四是降成本,五是补短板。为了搞好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五种理念。一定要明确“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的根本问题。
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一个论坛,论坛上我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需要堵上五个黑洞,即金融管理黑洞、土地供应黑洞、房地产管理黑洞、矿山开发黑洞、跑部钱进黑洞,现在看来,这些方面都引起了重视,并推出了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第三点:企业改革要重视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把创新作为推进动力和传承基因。
企业改革一定要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总体安排与总体部署的指导下,从我们的实际出发,推出改革举措。尤其要在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变方面,搞好创新。
我们知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与核心。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社会的进步和各国实力的增强实际上都与创新直接相关。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英国、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都与创新有关。十六世纪之前,世界上300多项创新成果有200项在中国。中国的盛唐时代和康乾盛世都来自我国农学、医学、天文、计算方面的知识积累及进而取得的四大发明。英国崛起来自蒸汽机、纺织机等技术创新。美国上升为金元帝国,又与其电气化及相对论等科技的脉络相关联。
我们能从一个五十年代百废待兴的局面走到今天第二大经济体,这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分不开。我小时候,用的火柴叫洋火,用的油灯叫洋灯,用的煤油叫洋油,用的自行车叫洋车,用的钉子叫洋钉,用的布匹叫洋布。50年代北京建起8个大学院,1956年向科学进军,出台了《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后陆续创造出了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炼钢平炉,第一台内燃机,第一台水压机等。我也参与了56年的向科学进军,并在1964年承担了科技攻关任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大门敞开,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新管理引入中国,中国由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今天,我们已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们的基础设施、高速、高铁、地铁、水运、港口、隧道的长度与数量也都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科技还不强,我们的制造业档次还不高。按国家工信部苗圩部长的分析,我们在世界上还处于第三梯队,同第一梯队美国、第二梯队欧盟、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就科技实力看,由于高铁、航母、可燃冰、深海潜水、量子计算机问世,一些人有些飘飘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大学,我们的人才,我们的制造业技术,还落在美、英、日、法、德、芬兰、以色列、瑞典、意大利、加拿大之后。我国高技术出口总量世界第一,但80%是外资企业产品,其中72%是工贸加工产品。自主品牌不足10%,中国每年生产9200万部手机,芯片基本是人家的,7000万台电视,造不出液晶和面板玻璃,200万辆汽车,但发动机造不出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支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可持续,为了发展必须寻求发展新动力和发展新方式。这就要进行结构调整,要依靠更多的、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注入新动力。我们社会发展的老龄化问题,环境的改善问题,国防的防范风险问题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只有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我们才能把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进一步发展的新动力,在当今时代除了要抓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技术、医药技术外,还一定要狠抓互联网+智能化。企业的改革从战略上要抓创新这个牛鼻子,从战术上要狠抓互联网+、智能化。当前IT和互联网领域中几乎所有热点o2o、机器人、无人机 、工业4.0等等发展的突破关键都是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著名、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它不仅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化,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进化,更是整个生命创始以来的最重要变化。因此,全球各国都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普京在俄罗斯向全国发出号召,进军人工智能。
我国政府于7月20日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人工智能将通过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特征,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的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大飞跃。为适应人工智能化的发展形势,国务院文件要求,要加强科技引领系统布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的统筹布局,坚持市场主导,并通过全要素、多领域的军民深度融合,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的新突破。
第四点:企业改革要用好人才红利,放眼全国和世界,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论做什么事,关键都在人,千秋之业,人才为先。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能否成功,能否有效,完全取决于人才,高水平的人,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事,作为企业发展一定懂得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培训员工,提升员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放眼世界,吸取对我们发展有益的人才。碧桂园房地产公司六年前由女儿接下其父的董事长职位后,用重金聘用人才,六年资产翻十倍,由600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
企业的改革一定要针对创新需求出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当今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减少了,劳动成本提升了,但是人才的红利到来了。现在我国有海归248万人、研究生650万人,博士生150万人,每年还有750万大学毕业生。2015年留学归来的人才多达35.6万人,2016年海归又达到36.7万人。有的海归因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工作。作为企业,一定要有远大的眼光,既要重视本单位人才的深造和培养,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本企业的专业需要,从国内和国外全方位的去寻求本企业需要的人才。2011年美国给外国科技人员发十万张绿卡,而中国才发6000张,而且多为家属。李光耀曾说,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仅在国内选人才,而美国是向全世界选人才。
习近平主席讲“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重要推动力量”。他还说:“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的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技术,进而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改革今天进入了一个攻坚期,深水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鱼无定址,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为了聚到人才,我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在寻觅人才方面求贤若渴,在发现人才方面如获至宝,在举荐人才方面不拘一格,在使用人才方面要各尽其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坚决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把各方人才聚到我们的周围,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人才红利,一个是量,一个是质。我国有7150万科技人才,每万人口中有522名科技人员,如何把人才的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如何用好这些人才,把我国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位置,转化为220种产品在质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改革的目的和责任。
为了用好人才,把我国的制造业大国转化为制造业强国,我们还需要强化学习意识,如今知识爆炸的伟大时代,知识的增长几乎是几年翻一番。不管是大学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海归,都需要继续学习。学习是成就事业之源,提高能力之本。我们不仅需要向书本学习,也需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仅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改变只重论文不重应用的恶习。同时还需要学好马列主义,学好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及其系列思想,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造福中国人民和造福世界人民,为中国和全球的发展与和平做出贡献。
第五点:搞好企业改革的定海神针是:不忘初心,坚持公平正义,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
最后,我要讲的是改革的根本宗旨。我认为,不管做哪方面的改革,都要有一个根本的遵循。以我学习的体会,任何改革都不能忘记初心,都必须坚持公平正义,都必须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
大家知道,“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工作的总部署,该部署的核心是全面小康。同时,精准扶贫是一切工作中最艰巨、最紧迫的一项任务。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这样两项工作,其实就是要确保中国的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尤其是要确保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现“中国要强必须农村强,中国要美必须农村美,中国要富必须农民富”的革命初心。
我们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人均GDP由1978年的222美元升至2014年的7485美元,创造了“中国奇迹”,世界上“风景这边独好”。但是必须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在收益分配中所占比重过低,再加上腐败的严重破坏,导致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出现。财政部2009年调查报告指出,10%的城市富裕家庭占有城市总财富的45%,10%低收入家庭占有财富仅为1%。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1%的家庭掌握全国41.4%的财富。按王小鲁研究,全国的收入差距为1:65,城镇本身差距为1:26。
共产党成立的第一天起,正像国际歌所唱那样,就是为了拯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拯救世界上受苦的人。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强调要关心百姓的柴米油盐及生老病死等问题。50年代毛泽东就讲,我们说的富强是人人都有份的富和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曾对记者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更好推进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人共享,推进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应该说这是我们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搞好改革的总目标和主线条。习近平主席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但是,要做这样的改革,向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并不那么容易。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藩篱,在阻碍改革的推进,他们和腐败分子融在一起,千方百计反对改革,就像横在改革路上的一堵墙,严重制约着改革向前,制约着公平正义的推进。
为此,要推进改革,建成公平正义的社会,就要突破既得利益藩篱,扒掉阻拦改革的这堵墙。为此,就必须反腐败,必须打老虎、拍苍蝇。不这样做,就难以推进多方面的改革,不这样做就不能实现“初心”和把公平正义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我们十分庆幸,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四风、反腐败、打老虎、拍苍蝇及法制建设方面的坚定不移。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反腐倡廉、法制建设方面做到了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改革的希望。
为了搞好我们的改革,促进企业更好发展,还需要我们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足够的自信。信者无敌,我们中国的革命能够成功,能够克服艰难万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们革命的先辈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有着坚定的信仰。习近平主席讲,当今世界,哪个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最有自信,无外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中国文化,是经过中共96年的探索,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67年实践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只要能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团结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畏艰难险阻,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取得改革的新突破,赢得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任玉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参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