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交叉整体性的管理体系,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管理
一、从“互联网+”制造说起
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提供机械装备的任务。加强企业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不仅关系到行业的运行质量,更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的实现[1]。
中国机械行业历来是管理践行得较好、较快的部门,现在组建有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这样的全行业统一行动的社会团体,每五年都认真制订相应的行业企业管理发展规则,每年都组织管理创新成果的发布和交流,并构建了管理示范工程的大平台,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增效。
我们在“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则”中,将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在中国制造的“互联网+”模式中,强化交叉管理,构建行业企业交叉管理体系,以坚实的管理基础支持开展“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交叉融合的标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搭建“互联网+”与制造业交叉融合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等链式环节的应用;推进不同时空的研发设计、生产网控、供应链智能化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在线实时监测和服务的交叉协同试点[2]。
笔者从学习、参与到研究机械行业企业管理,历经十五年时间,从“围绕管理搞交叉”到逐步形成交叉管理理念[3],深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交叉和人类理性活动的交叉,必须把交叉实践、交叉事物纳入管理对象,同时推动管理本身作出交叉化的变革。到今天,面对中国装备制造的“互联网+”模式,更加需要践行交叉管理了。相应地,行业协会必须塑造成多维交叉的系统整体,才能确保行业企业管理形成一个交叉融合的系统整体。
二、“互联网+”需要践行交叉管理
首先,因为“互联网+”具有充分的、完全的、高阶的交叉本性。互联网本身已是交叉事物,无交不成网嘛,“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要和诸多事物发生交叉融合关系(这里的“+”绝不是机械相加,必然是相互交叉、在交叉中寻求融合),它的核心就是交叉匹配,这种交叉匹配乃是互联网这种交叉事物的再交叉、更高阶次的交叉。“互联网+”的交叉本性会在诸多方面显现出来,诸如:层级vs. 扁平、控制vs. 自主、等级vs. 对等、雇佣vs. 合伙、原理vs. 归零、共享vs. 保护、结构 vs. 裂变、分工vs. 协作、个性vs. 规模、遗传vs. 突变等等[4], 都将呈现出具有方向的交叉融合体系。
必须指出,“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见效,不可能依靠互联网的交叉本性或者“互联网人”的自发行为,例如互联网+金融的生存、发展不可能靠它自身野蛮生长,不可能靠它自我吹嘘的信用体系,还是要靠政府和社会对它的监管,也就是对资本市场的有效管理。显然,“互联网+”的发展和见效必须加强有效管理,而且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笔者认为,交叉管理是必须践行的管理范式之一。
其次,笔者说的交叉管理必须是转变了视角的交叉管理。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包括不少学界同仁在内,一提到交叉管理,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你管、他管、都想管而又谁都不管的那种混乱管理局面。有些文章为此把交叉管理界定为:是一种管理中职能(职权)交叉、多头插手,导致责任盲区、减损管理效益的一种行为[5]。
笔者认为,看待“交叉管理”,必须从负转为正,简言之,就是要把交叉管理视为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交叉事物、交叉现象实施有效管理的行为。其中包括对管理中的负效交叉现象的管理,使之变负为正、变成能够产生正交叉效益的管理行为。
再次,确立“互联网+”需要的交叉管理,必须从转变视角推进到转变范式。
所谓转变视角,就是要从负面的交叉管理观转变到正面的交叉管理观;所谓转变范式,就是要全新地界定交叉和交叉管理等诸多范畴,使交叉管理真正形成特有的范式体系[3]。例如:
(1) 提升交叉范畴,把它从学科性概念提升到哲学高度,界定为是标志事物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交错、交融、交互、交替等关系的哲学范畴。
(2) 把管理的交叉科学属性根植到交叉实践的基础上,看到人类实践活动绝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的两极互动模式,而是包括主体、中介体和客体在内的、多重体交叉融合的系统整体。它既要求对其交叉性加以管理,又促使管理行为交叉化去与之适应。
(3) 重新界定“交叉管理”范畴,把它界定为是由“交叉”范畴和“管理”范畴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的范畴。首先,它是一种以交叉实践、交叉事物、交叉效益为对象的管理形态,同时它又是一种促使管理行为交叉化的社会行为,是交叉的管理与管理的交叉结合成整体的一种管理新形态。
(4) 探索“交叉管理学”的建立,使范式化的交叉管理提升到规律的高度,既研究如何让交叉管理--交叉事物的管理产生交叉效益的规律,又探究管理成为交叉体的内容和开发价值,而不是仅个又停留在承认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的认知上。
三、“互联网+”中交叉管理应有状态举隅
交叉管理首先是对交叉事物的交叉现象实施有效管理。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围绕其中的诸多交叉点(交叉面、交叉体),必须展开有效的管理。例如:
(1) 在管理思想的个性与规模的交叉点上,必须通过它们的交叉互动,使互联网带来更加灵活、更为开放的管理思路,让一切对抗规模化的生产革命和零售革命得以发展,把用户参与设计、开放式创新、众包、众筹、创客等概念真正当成这场管理思想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在组织管理的层级与扁平、等级与对等的交叉点上,必须把握它们的交叉互动,使之形成节点闭环的网状组织结构,在动态中发生交叉点之间的再连接,使员工走向自组织、自管理的倒金字塔的组织管理形式,同时使企业制造活动与消费个性化需求产生交叉融合和协同共振;
(3) 在战略管理的宏观与微观、“+”与“被+”、思维与规划的交叉点上,使它们得以充分地交叉互动,以便转变战略思维方式,在创新和创意中形成新的事物,在交叉整合以求交叉整体效益的高度上转换好路径、选择好战略、调整好方向,并在交叉整体的思维中做好“互联网+某某”的战略规划,提升其战略管理水平和战略管理效率[6];
(4) 在文化管理的控制与自主的交叉点上,能够倡行“自由与责任”的管理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空间,造就他们个人能力的崛起、信息能力的增强、与客户连接的顺通乃至组织创新的层出不穷。
(5) 在变革管理和管理创新的浅变和裂变、分工与协作的交叉点上,努力通过交叉互动让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得以实现,让适应移动互联网的人们面对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得以改变,让信息的对称、平等与协作等成为崭新的管理内涵,让整个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得以裂变(而不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浅层变化),让企业成为一个交叉协作的场所,让管理模式重构为管理一个大规模交叉协作的、崭新的经济组织方式的有效器官;
(6) 在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资本与知本、共享与维护的交叉点上,要通过良性的交叉互动,做到充分重视人的知识和智力,让管理方式去适应人才,使雇员身份与合伙人身份交叉融合起来,让企业人能在自主创业和安心打工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好内部创业、平台创客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共享的交叉互动中寻找交叉融合点——让所有人贡献出可以共享的内容、集结的成果生产者能共具知识产权,把这些真正纳入交叉管理的对象;
(7) 在传统管理的继承和创新、维系和归零的交叉点上,要在两者的交叉融合中,充分发挥“归零”的作用,让传统的“现代管理体系”及其基因真正经受“互联网+”管理的冲击并做出调整,抛弃将“互联网+”作为简单工具的做法,并从思维和战略的高度去拥抱“互联网+”的新管理,真正做到不再想着用传统管理的旧瓶去装“互联网+”的新酒,再也不想用传统管理的规范性去“规范”“互联网+”而导致降低移动互联网变革的高灵活性、高容错性和高灰色度。简言之,就是要让传统管理在继承和创新、维系和归零的交叉互动中发生深入骨髓的创新和发展,让自己真正走进“互联网+”时代,同时让“互联网+”的交叉管理真正得以创立并发挥作用,确保“互联网+”之路不至于因为管理固化而陷入“仅仅是一场以革命命名的改良活动而已。”[4]
四、结论:发展中国管理应当关注交叉管理的建构
笔者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管理创新,意识到交叉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组织器官。以我们的实践看,“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等于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运营信息化、管理交叉化。“互联网+”的管理创新必然包括交叉管理的运用和发展,把交叉实践、交叉事业管理出正交叉效益,而且是交叉整体效益,为此必须在交叉点(交叉面、交叉体)上做好管理变革文章,同时必须促进管理本身的多维交叉化。我们一定能在作出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中,推动中国交叉管理的新发展[7]。(作者:许德祥)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关于机械工业“十三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摘要)[J]. 企业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5, 7: 21.
[2]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2015年中国机械品牌一百强与世界机械品牌一百强分析[J]. 企业管理实践与思考, 2015, 8: 54.
[3]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编. 管理大辞典[M]. 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8: 209-211.
[4]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场以革命命名的改良活动[EB/OL]. (2015-4-19) [2015-9-21]. http://www.vccoo.com/v/d066f4?source=rss.
[5] 赵志敏. 谈交叉管理[J]. 经营与管理, 1990, 11.
[6]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 中国制造要转变思维方式[EB/OL]. (2015-6-9) [2015-10-12].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6-09/7333023.shtml
[7] 许德祥. 中国管理发展应有的哲学维思考[R]. 在2014’ 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峰会上的发言. 20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