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动力条件与激励研究

来源:第一届中国管理国际学术会议入选论文    日期:2016-05-03    浏览量:2938次

摘要:针对企业成员之间的个体默会知识共享行为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一个一知识源单元——多接受单元的四方简易模型。模型中讨论了各个有限理性主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得益情况和知识共享决策行为,并给出了各主体知识共享的动力条件。研究分析发现,在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过程中,默会知识源单元与接受单元的利益分配不平衡,激励成本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局部选择性默会知识共享、“敲竹杠”现象等行为,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

关键词:默会知识  转化与共享  动力激励

一、引言

        在21世纪新时代,默会知识是创新创业及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1-2],研究其共享与转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一直是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以突破的知识管理地带及关键所在。

        在企业当中,由于各个知识主体个人天资、经历、机遇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表现为不同知识主体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存在差异,即知识在时空上非均衡分布。也就是说不同知识主体在同一时间,在同一知识范畴里,所具有的知识位势却是不同的,因而产生了知识势差,成为知识传播与扩散的原因,而且要遵循着从高到低的传播规律。Marjolein(2001)研究表明 ,适度的知识 “势差 ”是知识高效转移和传播的关键[3]。 Szulanski(1996)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4]。很明显默会知识源单元一方处于知识上游,占据有利地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传授默会知识;接受单元则位于知识下游,而知识的价值增值也通常在发生在下游市场。因此,探讨知识共享的条件,促使个体知识,尤其是个体之间的默会知识传播和共享转化成企业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流程等,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基于激励的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是最为典型的解决此问题的机制。美国学者尼考拉斯 · 莱斯切尔认为知识具有重要的经济属性。只有基于经济视角考虑问题 ,才能对人们获取 、保存和使用知识的各种方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5] 。波特(Michael Porter)是从激励的观点来分析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典型代表[6],曾经提出“期望企业内一个事业部门从另一个部门学得有用的知识往往是要落空的。”Georg Von Krogh(2000)认为缺乏动机与需要,默会知识就会停滞在“个人的”和“默会”的状态。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专业发展、组织壮大、公司盈利、增加产值等因素都是显现默会知识的重要契机[7]。ZENG Lijuan(2014)等人认为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默会知识的有效转化与交流[8]。魏华飞(2010)认为,企业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形成一种推动默会知识在企业内部扩散、转移和共享的驱动力[9]。

        然而,国内外学者们对个体默会知识的转化与共享的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上,如李涛(2003)等人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构建了个体间知识共享激励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0]。林昭文(2008)等人从互惠动机的视角对个体间默会知识进行研究[11]。程业炳(2013)对SNS虚拟社区个体隐性知识共享进行了研究[12]。苗海艳(2015)等人从个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个体间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因素,建立起影响其转移效果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ISM)[13]。而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较少。Constant (1994)等人研究中发现人们之所以共享隐性知识是由于组织成员的自利((Selfinterest)、互惠 (Reciprocity)、 自我实现需要 (Selfexpressive needs)等[14]。                   Dixon(2000)研究认为个人利益是组织成员共享其知识的重要条件[15]。唐炎华(2007)等人证实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转移动机包括: 兴趣动机、个人成就感、个人利益和组织情感四个维度[16]。余光胜(2006)等人指出默会知识分享的意愿取决于拥有默会知识的一方对知识分享所导致的收益与成本(风险)的权衡[17]。我们认为,默会知识共享过程中涉及默会知识源单元、接受单元、企业自身的利益,实际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企业内个体默会知识共享的利益博弈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设计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以激励默会知识上游的知识转化与共享的行为动力。本文运用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在强调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简化的利益博弈模型来具体分析各个有限理性主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得益情况和共享决策行为,以及各主体知识共享的动力条件。

二、四方简易模型

        Gouldner(1960)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会基于自利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规范他们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这些收益可能是无形的, 如果某个个体感知未来存在互惠, 就会参与到这种相互作用中来[18]。Davenport& Prusak(1998)基于社会交换视角认为员工一些感知到的预期利益会促进他们知识共享行为, 例如未来的回馈、 地位、工作保证或升迁机会[19]。本研究中,我们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借鉴师徒制模型[20-22]的基础之上,模拟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过程,构建了一个简易的四方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模型。

1.1.模型构建

设企业内有3名员工,记为A 、B 、C ,其中 是知识源单元, B和 C为接受单元。A 、B 、C 三方的原始产出分别为   。采用企业中常用的支付员工报酬公式即“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报酬制度,其公式为: *实际产出+ *(实际产出—产出标准)[23],

为研究方便起见,特作如下假设:

假设一:所转化与共享的默会知识是易离型,即默会知识经过三方的努力是可以被接受和传授的。

假设二:默会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仅在企业内部进行。

假设三: A、 B、C 三方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假设四: A方的行为是可以用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可[24](社会成员的尊重或称为“名誉”价值)解释。 A方无偿共享自己的知识,是为获取某种声誉。个人声誉是无形的,却能带来有形的利益——工作稳定、获得提升以及公司领导所给予的奖励和头衔。 A方不能直接获取现金,但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或奖金。

假设五:企业能够为转移默会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

假设六:企业产出标准确定为三方员工的平均产出。

假设七:企业的收益为三方的总产出与支付给员工的总报酬之差。

在本模型中,我们发现还隐藏一个条件:知识源单元的经济产出大于接受单元的经济产出,即 。在原始状态下,即没有发生知识转移的情况下,根据前面的假设可以得出初始情况下三方及企业初始收益:

知识源单元A 的初始收益为:

……………(1)

接受单元 的初始收益为:

……………(2)

接受单元 的初始收益为:

……………(3)

企业的初始收益为:

…(4)

 

        1.2模型分析

        1.2.1第一种情况,企业没有采取任何针对转化与共享默会知识的激励措施,接受单元也没有因为知识源单元的知识共享而付出任何额外费用,知识源单元却主动转移默会知识。

这是因为,知识源单元转移默会知识可以得到企业领导赏识、同事及下属等社会成员的尊重而获取极高的声誉,而这种个人声誉使得他获取极大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其他潜在的收益,我们称之为“声誉价值”,我们记为 。此时,A 、 B、C 三方的产出均为 ,知识源单元A 为转移默会知识所付出的成本为 ,接受单元 B与C 为接受默会知识所付出的成本分别为  ,此时A 、B 、C 三方及企业的收益如下:

 

知识源单元A 的收益为: …………………………………………(5)

接受单元 B的收益为: ………………………………………………(6)

接受单元 C的收益为: ………………………………………………  (7)

企业的收益为: ……………………………………………(8)

对于接受单元 B 而言,只要其满足 …………(9)

即    …………………………………………………(10)

那么接受单元 B 就有学习 A 的知识的动力。

同理,对于接受单元 C 而言,只要满足

   ………………………………………………(11)

即   …………………………………………… (12)

那么接受单元  C  就有学习  A 的知识的动力。

对于知识源单元 A 而言,只要满足

    …………………………………………(13)

…………………………………………………… (14)

那么知识源单元A 就会主动共享自己的知识。

        这里,企业没有对知识源单元采取制约机制,而且 具有不确定性。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当 A 只重视经济利益或当他认为自己贡献知识而并没有得到社会成员的尊重,没有得到潜在的收益时,则 , (15)恒成立。此时,如果企业没有采取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由于掌握关键性的内隐技术、技巧、诀窍和经验等能获取某种特权和特殊利益,而将默会知识共享和交流,可能会丧失竞争优势。那么知识源单元 A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将这些默会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是隐藏起来进行垄断和独占,产生假装“低能产出者”、消极应对、故意拖拉等忽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默会知识的交流与转化只能是一个口号或幻想。

        二是, A是利他主义者,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还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拥有知识,并且愿意帮助别人,只有时间和精力充足,他们就会很高兴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完全不求回报。这些人之所以愿意与他人无偿分享知识主要是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兴趣导致,以及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只有在那些拥有热心员工并对他们予以善待的企业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发展。

         由于 (16)恒成立,但是前提条件是知识源单元是可以得到声誉价值,或者是利他主义者,否则默会知识的社会化没有实际意义。为了促进默会知识的转化与共享,企业需要采取针对知识源单元的激励措施。

        1.2.2第二情况是,企业仍旧没有采取针对知识源单元因知识贡献的额外奖励。知识源单元不是利他主义者,也不愿意无偿奉献自己的知识。

        当接受单元不愿意支付学习费用,那么默会知识的共享与转化就根本不会自然发生,仍是原始状态下的产出,他们的收益并没有得到提高,企业因此也没有增加利润。这种情况想必是任何一个追求发展的良性企业所不能容忍的。

 

        知识流动是有偿的过程 ,知识低势位的主体要想学习和获得有效知识,需要通过支付成本给高知识势位的主体,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5]。当接受单元拥有强烈的学习动力,愿意向知识源单元支付一定的费用 。假设接受单元 B 与 C 愿意支付的费用分别为 ,其他假设条件不变。此时,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当 ,知识源单元A 向接受单元B 、 C任何一方转移默会知识的收益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向那一方转移知识的决策主要取决于除了经济利益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人际关系、心情等一些非理性因素。Baum&Ingram( 1998) 等人研究认为, 知识源单元与接受单元之间的关系质量将会影响到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实现程度并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果[26]。倘若此时,知识源单元A 与接受单元 B关系较好,而与接受单元C 关系一般,那么知识源单元A 会更乐意将知识传授给接受单元B 。当       ,知识源单元A 更倾向于向接受单元B 转移知识。当 ,知识源单元A 向接受单元C 转移默会知识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分析发现,在后两种情况下,很明显存在敲诈勒索行为,当知识源单元 A提出的报酬要求超过接受单元 B、 C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学费时,默会知识的交流与分享行为很难发生,而且让接受单元自掏腰包学习默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知识源单元 A与接受单元 B、C 任何一方的默会知识交流行为还取决于接受单元那一方的收益比较,包括横向和纵向收益比较,即与过去的收益比较以及与他人的收益比较。只有当他认为学习投入成本小于产出时,才值得学习,知识交流行为才能发生。知识源单元因知识共享的而获取接收单元的学费和声誉价值,也会考虑其现在与过去的收益状况,只有当他认为现在共享知识有利可图时,他才会传授默会知识。

        知识源单元A 与接受单元B 、C 两方中的任一方进行交流,对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不利的。也就是选择性知识交流,只会对局部个体产生效用最大化,企业收益得到一定程度增加。但是对企业追求整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利。分析如下,假设知识源单元A 只选择和接受单元B 发生知识交流。那么接受单元B 的产出成为 ,接受单元C 的产出不变仍是      ,但是其收益减少,企业的整体产出为  ,很明显小于三方共享时候的产出         ,未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各方的收益如下:

 

知识源单元A 的收益为:     ………………………………(17)

接受单元 B  的收益为:           ………………………………………(18)

接受单元 C  的收益为:

   …(19)      

企业的收益为:                …………………………………………………(20)

对于接受单元 B  而言,只有       即

          ……………………………………… (21)

    ……………………………………………………………………(22)

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下列条件

           ……………………………………… (23)

         ……………………………………………………………………(24)

此时接受单元B 就有学习默会知识的动力。

同理,对于知识源单元A 而言,满足其传授默会知识的动力条件是:    ,即

     ………………………………  (25)

进一步化简为

      …………………………………………………  (26)

对于接受单元 C 而言,显然可以得出

        …(27)

 

由式(27)可以得出作为默会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局外人——接受单元 C的收益在降低。

        由于 (28),企业的收益增加。在这种情况,知识传播较为容易实现,原因在于接受单元愿意为学习技巧、秘诀、专业性技能等默会知识付出成本,知识源单元也为自己贡献具有价值的默会知识而得到回报。但是让接受单元自掏学费,尤其是当今知识交易现象不公平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比较苛刻和难以接受的条件,同时对于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局外人显然不利,不利于企业整体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为防止有价值的知识外溢和提升企业整体效益,企业应该注意这种局部知识共享与转化现象,更重要地是针对知识源和接受单元的传播默会知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的平台和环境,促进默会知识在企业整体员工中高效传播与转化,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的价值。

        1.2.3第三种情况,企业采取针对知识源单元的激励措施,不在需要接受单元付出额外学习费用。同时接受单元是自发学习,愿意接受别人的知识。这种激励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奖励,即为知识源单元的知识共享而导致产出增加,其物质奖励定义为

     另一部分是精神激励为   (假设成本为0),其他假设条件不变。那么 A、B 、 C三方及企业的收益如下:

 

知识源单元A 的收益为:    …………(29)

接受单元 B的收益为:     ……………………………(30)

接受单元C 的收益为:      ……………………………(31)

企业的收益为:      ……………(32)

对于知识源A 而言,在满足    ,即

      …………(33)进一步化简为:

     ……………………………(34)

那么此时,知识源A 单元就能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知识。

同理,对于接受单元B 而言,需要满足

即     ……………………………………………(35)

进一步化简为:

      …………………………………………………(36)

则接受单元B 具有学习的动力。

对于接受单元C 而言, 需要满足   

即      ……………………………………………(37)

进一步化简为:

       ……………………………………………… (38)

则接受单元C 具有学习的动力。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满足

即     ………………………(39)

进一步化简为:

      ………………………………………………………………………………………(40)

企业满足式(40)这个条件才愿意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知识共享。

 

        1.2.4第四种情况,企业采取针对知识源单元的激励措施,不在需要接受单元付出额外学习费用。这种激励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奖励,即为知识源单元 A的知识共享而导致产出增加给予奖励,其物质奖励定义为    是奖励系数。另一部分是精神激励为 (假设成为为0),其他假设条件不变。但是接受单元学习的动力不足,需要给予压力或奖励。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给予的奖励情况。奖励同样是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奖励,即接受单元因为接受知识共享而导致产出增加给予的奖励,设接受单元 B、 C物质奖励定义为:    ,  是奖励系数。另一部分是精神奖励   (假设激励成为为0)。那么 A、 B、 C三方及企业的收益为:

知识源单元的A 收益为:     …………(41)

接受单元B 的收益为:          ……………………………(42)

接受单元 C的收益为:            ……………………………(43)

企业的收益为:        ……(44)

对于知识源单元 A而言,只要满足

     …………(45)

进一步化简为:

       ………………………… (46)

那么知识源单元A 就能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知识。

同理,对于接受单元B 而言,只要满足

即       …………………………(47)

进一步化简为:

        …………………………………………………(48)

则接受单元 B具有学习的动力。

对于接受单元C 而言,只要满足

 

       …………………………………………………… (49)

进一步化简为:

       ………………………………………… (50)

则接受单元C 具有学习的动力。    

对于企业而言,只要需要满足

即        …(51)

进一步化简为:

          …………………………………………………………………………………(52)

        此时企业满足(52)式就有意愿加大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知识共享。此种情况显然对各行为主体都有利,达到帕累托最优。当然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激励比例,防止员工的“敲竹杠”行为。

        2.主要结论

在企业内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动力激励研究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

        2.1在激励个体默会知识源单元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中,企业要付出更多的激励成本。因此,企业要针对默会知识源单元进行分类需求分析与动态管理,挖掘其潜在需求,通过设置合理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水平,更多依赖精神内在驱动来不断满足其主导需求,从而会相应地提高其转化与共享默会知识的意愿程度,通过内在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激励成本。而这也是未来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一个重要趋势。

        2.2在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过程中,接受单元很明显出于劣势位置,一是知识差距;二是收益差距。因此,这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文化营造一种尊重、信任、平等、宽容、博爱合作的氛围,拉近知识上下游的关系,或通过实行团队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知识业务流程等方式来推动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进行。此外,企业还要给予接受单元在知识共享中的努力进行利益补偿与激励。这是因为默会知识共享与转化是一个双方参与互动的过程。接受单元的兴趣爱好、 需要情感、 主观态度以及个性能力素质等因素对默会知识共享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值得企业关注与重视。

        2.3在个体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知识贡献与利益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组织全面绩效考核与评估、接受单元监督模式等,尽可能将默会知识源单元的知识充分共享,在更多的接受单元中进行广泛传播,最大程度地发挥默会知识的价值,防止出现局部选择性知识共享、“敲竹杠”等现象,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三、结束语

        默会知识能够通过充分共享而得以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却不能自发实现。这主要依赖于企业能够通过考察行为主体的行为状况来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增强知识共享的驱动力。企业通过行为诱导和行为控制来调控员工的行为动向,促使员工朝着有利于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方向发展。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抑制机会主义,降低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的成本,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受益,切实成为一个命运和利益共同体。本研究构建的四方简易模型,为企业制定激励约束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仅考虑了个体间的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个体与企业间、企业之间的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并进行实地调查佐证。(作者:梁启华  张春阳  许玉婵)


参考文献:

[1] Daniel F. Tacit knowledge with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2,30(6):641-653.

[2] Ryan S, O'Connor R V. Acquiring and sharing tacit knowledge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s: An empirical study[J].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13,55(9):1614-1624.

[3] Marjlein C J .Canids and Bart Verspagen .Barriers to Knowledge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J ] .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es , 2001(11) : 307 -329

[4] Szulansi,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itice within the fil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1996,(17):27-44.

[5] 莱斯切尔. 认识经济论[M]. 江西: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6]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中译本)[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7]  张民选. 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J]. 全球教育展望,2003(8):15-21.

[8]  ZENG Lijuan,TANG Xiaoying.Analysis of Tacit Knowledge and Its Dominant Path[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4,10,(2):50-55.

[9] 魏华飞.企业内默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构成要素研究[J].企业活力,2010(1):51-54.

[10]  李涛,王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 [ J ] .南开管理评论, 2003(5):16- 19.

[11] 林昭文,张同健,蒲勇健. 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J]. 科研管理,2008(4):28-33+63.

[12] 程业炳.SNS虚拟社区个体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 情报科学,2013(4):45-50.

[13]  苗海艳,郭丽芳. 个体间知识转移识转移效果的ISM分析[J]. 企业经济,2015(4):111-115.

[14] Constant, D.,Kiesler, S.,Sproull,L.What’s mine is ours, or is it? A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information sharing[ J] .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4, 5( 4) : 400~ 421.

[15] Dixon, N. M.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M ]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2000.

[16]  唐炎华,石金涛. 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34-41.

[17]  余光胜,刘卫,唐郁. 知识属性、情境依赖与默会知识共享条件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6):23-29.

[18]  Gouldner, A.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0, (25); 161–78.

[19] Davenport,T.H.and Prusak,L.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20]  赵雪松,杜荣,焦函. 师徒模式下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解决方案[J]. 预测,2006,05:35-39.

[21]  赵雪松,杜荣,焦函. 师徒模式下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约束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6,05:758-762.

[22]  李作学.隐形知识计量与管理[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167-172.

[23]  杨洵,师萍.员工个人隐形知识扩散条件与激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50-53.

[24] Harsanyi,J.Rational choice model of behavior versus functionalist and conformist[J].World Politicals,1996(22):513-538.

[25]  华连连,张悟移.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J]. 情报杂志,2010(10):112-117.

[26] Baum, J. A. C. , Ingram, P. Survival 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J] . Management  Science, 1998, 44: 99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