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风景独好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带一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承载了沿线各国共同的文化记忆。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带来了绵延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绸之路,让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贸不断,文明交融,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放眼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分享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深埋下了共同的文化基因,而这,必将赋予中国电影以新使命,必将指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方向,更将启发中国电影教育的新作为。
一、“一带一路”与中国电影的新使命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电影作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要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中,突显电影公共外交的功能,打造中国气派,让“中国梦”真正融入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之中。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带去的国礼是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 ,访问印度带去的国礼是纪录片《玄奘之路》 ,访问阿根廷带去的国礼是《失恋三十三天》 等多部影视作品。影视已成为文化外交一个重要的国家形象传播载体。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电影艺术应当率先承担起历史使命,以电影为纽带传承丝路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保驾护航,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第一,以电影为纽带促进文明交融
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人类共同保卫、传承并发扬光大。
而电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拍摄丝路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讲述沿线各国的灿烂历史;共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以电影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以沿线各国人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第二,以电影为载体夯实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各国间的合作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可以说,在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实施进程中,经济和文化是两个最重要的抓手,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合作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交流又为经济合作夯实了民意基础。国家在推进和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中,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亚投行等重要举措。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以电影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为推进经济商贸合作打通渠道。
近年来,我们与不少沿线国家互办过电影周活动,与印度、卡塔尔合办过电影节。去年10月,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就已经在西安成功举办,今年9月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将在福州举办 。通过电影这个载体,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有助于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为经济合作保驾护航。
第三,以电影为媒介传播好声音
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应该高举文化自强的大旗,继承自身优良文化传统,高举“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模式”的旗帜,传播与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连接着不同民族与地区,覆盖了古代四大文明圈。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与地缘因素,“一带一路”片区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最大众的艺术形式和先进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文化重任,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发挥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一带一路”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方向
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布局中,中国电影完全有责任、也有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时代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感,继续担当起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担,加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挥电影作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特殊影响力,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华文化中挺身在前。
(一)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自2001年“走出去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方面通过电影交流,扩大了本土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例如,2014年中国在境外44个国家及港澳台举办了65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展映影片452部次;有345部次国产影片(含合拍片)参加了29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99个国际电影节,其中70部次影片在22个电影节上获得117个奖项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2014年,中国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总计207.66亿元,其中,2014年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
电影“走出去”获得佳绩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一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表现不佳,距离欧美文化强国尚有较大差距。2014年,中国国产片票房数据为161.55亿人民币,而国产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8.7亿人民币 。与之相比,2014年,北美票房在本土及海外市场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46亿美元 。
二是中国电影出口的区域结构有待优化。从实践看,目前,我国电影海外销售地区较为集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中国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其销售收入占全部海外销售收入的70%左右 。而发达国家的电影市场相对成熟,本土电影产业竞争力强,留下的市场空间很小。例如,北美电影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都由美国影片所占据。
三是中国电影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可度偏低。由于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不够高,外国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依然比较粗浅。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中国电影海外观众调研数据表明,半数以上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知之甚少,中国导演与演员在国外认知度不高 ;超过57%的海外受访者表示不了解中国的任何国际电影节。
电影“走出去”的主要问题是战略上的不足:
一是缺乏地缘布局。我们的策略是侧重于“推广”产品的方式,即尽可能多的参与国际活动,包括参加世界各类电影节等多种方式推广我国的电影产品。然而,国际的竞争莫不是地缘战略的竞争。例如,上个世纪末以来,美国试图借助关贸总协定(及后来的WTO)增加其电影的欧盟市场份额。但欧盟借助“文化例外”和“文化多元性”,成功狙击了美国意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和芬兰等国都在法律中对电影、电视、音乐节目的制作和播放进行了有关本土“内容配额”的具体规定。例如法国规定 ,在电视电影广播节目中,要有60% 的欧洲作品,并且法语原创内容的比例需达到40%。然而,我国尚未构建电影产业地缘战略,即便是两岸三地的中华电影圈也缺乏深入的地缘联盟,在国际上依然单兵作战。
二是缺乏顶层战略设计,复制多、创新少。从我国电影“走出去”历程看,主要是试图借鉴和重复西方国家的经验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走出去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开门”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西方电影“进了门”。因为在引进西方经验的同时,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在“借鉴”的名义下“走进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产业制度的建构之中。西方国家的“电影战略”,不仅仅是电影产品对中国的大量出口和“贸易顺差”,也包括电影体制的思想、理论和模式的“对华出口”和“贸易顺差”。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
1.努力构建“文明宽容”的国际电影新秩序。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通过建立正式的“一带一路”电影同盟组织,推动区域内电影包括电影教育、电影人才、电影资本、电影无形资产等的流通与交流,以期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量,抗衡其他区域电影市场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两岸三地要探索建立地缘联盟。
2.进一步调整国际化区域布局。基于文化与地缘认同,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文明宽容”,优化中国电影国际化布局。比如,韩国影视走出去,首先寻找的是有着文化和地缘认同的中国和日本。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将文化出口的区域战略 分为:集中攻略型——日本和中国;渐进强化型——北美、欧洲;竞争力维持型——东南亚;新兴市场开拓型——非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地区。统计显示 ,2012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出口额度,中国与日本占比在60%左右,北美市场仅占11%。这条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进一步积极参与制定市场规则。按照WTO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在新自由主义的大棒下,我们国内的电影市场长期处于不利竞争局面。根据WTO协议,2017年,中美双方届时将启动新一轮电影进口配额谈判,进口片配额或将“进一步开放” 。若加入开放程度更高的TPP,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将更大,对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如前所述,欧盟各国曾经借助“文化例外”和“文化多元性”,在法律中对电影电视等节目的制作和播放进行了有关本土“内容配额”的具体规定,成功狙击了美国借助关贸总协定增加其电影的欧盟市场份额的意图。因此,在中国电影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借鉴欧盟经验,更大程度地参与制定市场规则,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
4.进一步构建电影交流与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和地区,利用官方、民间、学术机构(如电影学院)等多途径,通过互联网、实地等各种手段,经由电影教育、电影节、合作制片等等多种形式,建立差异化的电影交流与合作机制:(1)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强电影资源共享、电影合作摄制、电影教育等方面的合作;(2)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通过援建或合作创办电影学校等措施,为其培养电影人才,完善电影市场建设等;(3)按照文化差异程度,构建不同类型的电影合作联盟。
5.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电影教育及其国际化研究
刘延东副总理在艺术院校调研和座谈时指出,要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 。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文学大师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 ,而电影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电影和电影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出一批电影大师、电影人才,引领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国家强大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如一位学者所说,“发达的美国电影教育不仅为好莱坞电影产业提供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电影评论人以及高素质的电影观众,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电影文化,使好莱坞成为当今世界电影的领跑者,并以狂飙突进的态势对世界各国电影造成巨大冲击,成为世界影坛无可争议的霸主。” 可以说,电影国际化,首先是电影人才的国际化,以及电影教育的国际化。因此,从“一带一路”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综合发展考虑,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电影教育及其国际化非常必要。
三、“一带一路”与电影教育的新作为
我们看到,以电影为纽带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在背后支撑和滋养电影艺术的电影教育也应当有所作为。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电影教育一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目前就正在推进与新加坡的合作办学和帮助印尼发展电影教育等项目。在我们看来,通过把电影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既能达到传播文化,建立认同的目的,更是检验中国电影教育成果,推动中国电影教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是加强电影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挖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教育机构的合作机会,首先要紧紧依靠稳固的政府合作基础,争取将电影教育国际化纳入“一带一路”的考虑框架。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情况,深化电影教育国际化战略还需要因地制宜,按区域分类别地谋划布局。在制定电影教育国际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各国实际,找准最好的切入点,打通文化交流的合作入口,建立差异化的电影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比如,与欧洲,我们可以合办电影节,促进电影合作和文化交流;与中东国家,我们可以合拍商业电影,加强电影拍摄技术的交流;与东南亚,我们可以与新加坡、印尼等国家的合作办学,加强电影人才培养交流;与中亚内陆国家,我们可以举办以丝路为主题的电影节,合作开办电影人才培训班;与非洲国家,我们可以输出影视作品,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当前,学校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我们将重新布局国际化战略,并将上述构想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努力构建以电影教育为支点的文化交流体制。下一步,我们正在设想由北京电影学院主持构建“一带一路”电影教育国际联盟,打造影视教育交流平台。
二是深化中国特色的电影教育研究工作。按照2015年4月14日刘延东副总理在艺术院校调研和座谈时提出的要求——艺术类高校要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决策,出思想献良策,建好“思想库”。北京电影学院将以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为基地,进一步重视电影研究工作,加强智库建设,促进电影专业研究、学术研究、政策与战略研究协调发展。比如,成立国别电影研究中心,并在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借机设立举办“一带一路”世界影视院校发展高峰论坛,组织国别电影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和相关国别的院校长、教授进行直接研讨、对话,并力争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产学研各界进行综合研讨的高端电影平台,对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凝聚发展共识、深化经贸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带一路”高端复合型人才应当统筹三个需求,国家战略需要、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及教学规律需要。学校必须统筹协调、精心设计、长远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比如,将本硕招生纳入总体规划,如新疆考生面对中亚地区培养、广西考生面向东南亚,云南考生面向南亚,将其学位的国别电影教育培养系统化;采取“2+2”一门通用外语加一门专业模式,将双学位机制常态化;发挥中国学生的软实力,将硕士培养精英化;使博士人才成为全球顶尖的国别、区域研究专家,将博士人才培养专家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陆国家开办电影人才培训中心等。
四是培育艺术创作的长效合作机制。北京电影学院是集电影人才培养、学术科学研究和电影艺术创作的教研创“三位一体”的电影专业高等院校,电影艺术创作是学校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学校以艺术创作为桥梁,打造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等国际交流平台,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未来,我们将依托现有的成果和品牌,培育新的艺术创作的长效合作机制。我们可以借助“三年冲奥”计划的实施,引导学生联合作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相关的合作创作中,并全方位地支持学生作品的拍摄。我们将探索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各类电影展映活动,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电影节,开发丝绸之路的影视资源。我们可以伴随商贸建设路线,做好电影创作布局,发挥青影厂的创作优势,与沿线国家合作拍片,实现与各国经济、文化的双重共赢。(作者: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