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抗疫情,中国加油

新冠疫情下管理的思考(四)金李:坚信中国经济“免疫力”

来源: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日期:2020-02-22    浏览量:922次

实践是管理科学的生命,一线是管理科学的源泉。眼下的战“疫”行动,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值得总结的管理经验非常之多,学会特别关注这次疫情提出的实际的管理问题,诚邀从事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工作的人员与机构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展开体系研究,学会将持续发布思考和研究成果。

材料可发送秘书处邮箱:cmss@mss.org.cn 、mss@mss.org.cn


坚信中国经济“免疫力”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金李

金融管理专委会提供

(据《财富夜话》第二季第一期节目对话录音整理,未经作者确认)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及长期影响

问:在今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和冲击,您认为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哪些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金李:这个问题在网上大家的讨论比较多,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对中国的经济短期造成了一定下行压力,而且对中国资本市场也产生了一些冲击,不管是在国内A股的市场,还是在香港的红筹、中概股的市场上,都在早期出现过一些市场的震荡,近期资产价格波动也比较剧烈。应该说影响更多是在短期,从中长期看来呢,这些影响都要大大弱于基本面本身和长期的政策结构性影响。短期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消费活动受到抑制,很多是受到市场的情绪和一开始的一些政策应对没有及时到位所产生的一些扰动,中长期的基本面我持谨慎的乐观,当然现在还有很多信息需要进一步抓取出来,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对这一次事件的全面的影响有充分的、足够的估计了。

相比03年SARS中国经济更具抵抗力

问:2003年SARS疫情给当年的GDP是造成了影响,那么这一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更大、还是更小,或者说有什么不同呢?

金李:这次的情况和03年既有可比的地方,也有明显的不同,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和对中国的影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03年非典之后,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分析,全球总的损失大概是400亿美金,相当于全球当年GDP的0.1%左右,主要影响是对疫区,也就是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这次因为还有很多信息在陆续的收集中,目前判断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量级可能和上一次规模持平,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也会受到这次疫情的影响会相对放缓。

这次和上次的区别,很多人都提到上次我们刚刚加入世贸,与以美国为首的成熟市场国家之间贸易的初期,所以我们的经济持续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出口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这次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可能比上次要更加的不乐观。

首先,因为我们刚刚和美国达成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现在虽然说关系上有一些缓和,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和以美国为首的成熟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压力和摩擦比17年前要大多了。

另外,中国本身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03年时,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比现在低不少,当时是整个经济的40%左右,今天已经上升到53%,第三产业受到这次疫情的冲击是最大的,非典爆发期是在春节开工之后,基本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次是在春节前和春节期间,随着春运返乡高峰的到来,病毒的传播范围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可能会带来经济更大的冲击,增加了不确定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和17年前相比也有好的方面,有一些更有利的变化。我们现在的经济线上程度大大提高了,我们现在可以相对更方便的实现在线上办公、教学、购物和各种娱乐,甚至可以投资理财,再辅助以顺丰、京东物流、菜鸟体系等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使得居民可以做到几乎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大量的工作、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经济抵抗疫情的能力要比17年前有更大的加强。

具体到一些行业,有些行业仍然会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比如短期内对房地产供给侧有负面影响,因为有些企业开工时间会受到限制,对那些依赖高周转、高杠杆、资金链比较脆弱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可能会带来一些财务上的压力。另外我们看到服务性企业,比如餐饮等,受到很大的冲击,带来财务上的压力。

这些企业经营遇到了困难,带来他们背后很多支持服务体系,比如商业性的房地产出租,就会受到政策因素和经营因素的影响,短期有比较大的下降,政府可能会出一些政策,来纾解其中一部分的风险。

问:对2020年第一季度以及全年GDP,您有怎样的预测?

金李:我认为短期来说,第一季度,对GDP可能会产生影响,不会是太大影响。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可能会下调0.2%,也有乐观的认为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政府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去纾解和对冲;有的人认为下降会更大。我个人认为,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完成经济翻两番的承诺的最后决胜之年,目前来看政府在很多决策上还是有章法的,会出台一些政策,总体来说,经济短期会略有下降。年度的GDP需要做多大的调整,0.1%,或者0.2%,我想不会比这个数字低的太多。这个也还是要加上一个谨慎的提醒,就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充分的信息,还不完全知道这次的疫情最终会到什么规模。

如何有效为中小企业纾困是一个重要课题

问:这次疫情不仅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对微观的个体影响也不小,比如说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他们受影响程度比较大。对这些受到明显冲击的企业,您认为他们应该如何去应对,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金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经济今天要说和17年非典时期有不同的话,它的市场化和民营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现在8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来自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中小微企业。所有大企业都是从中小微企业一点点发展成长起来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中国经济最健康、最有活力的部门,让它的生存发展不受这次疫情的过度破坏,如何能把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一些民营企业家,如何让他安然度过这次难关,这是全社会包括政府需要去着力解决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这些方面,确实是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也看到一些网上的议论,很多民营企业觉得已经坚持不下去了,我想如果有一个成语表述,就是“共克时艰”。

财富管理机构在特殊时期的“危”与“机”

问:在民营企业当中,我们想把目光聚焦在财富管理这个行业,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线下的客户服务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您对这些财富管理机构有什么建议?

金李:我也非常关注我们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中国财富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财富管理行业几乎涵括了金融的几乎大大小小的机构,因为所有的机构都在为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受这次疫情影响,我们看到很多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业务形态的变化。我最近看到一个消息,说近万家的证券公司各个营业部,几乎没有人值守,但是证券经济业务照常运转,非常稳定,也没有什么投诉的问题。这个在网上被热议,认为这印证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完全线上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了。

我认为这次金融机构一方面业务受到冲击,同时要承担国家给的一定的支持、纾解疫情的政治任务,他也要作出一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公益,同时他也应该利用这次危机,当成一个契机,大力发展和拓宽线上的业务,进一步推动客户对非现场交易和服务的认可。

随着疫情加重,很多客户不得不宅在家里,使用各种金融机构包括券商和财富管理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APP,在享受非现场服务的便利,很多客户也越来越认可和习惯,相信随着客户使用习惯的改变,监管机构也会进一步放宽有关限制。

我们想象一下,未来财富管理的各种APP,必将迎来日活、月活、平均时长的大幅度提升。他们在大力开发线上财富管理系统的同时,应该在这次的危机中得到飞速提升的可能性。

我想着重强调一下,线上化服务不代表无差别的标准化的服务,这两个不完全一样概念,线上服务同样可以做到高度特异化、差异化服务。对中产客户,特别对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对他们来说,随着他们本身对金融市场了解的不断深入,对财富管理意识的逐渐提升,他们越来越要求有千人千面的高度定制化服务。这些高净值客户拥有的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占全国可投资资产相当大的比例。聚焦在高净值客户这件事情上,不仅可以给公司带来长期稳定和快速增长的业务收入,也有利于快速提升公司自己的能力,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要以数字化方式帮助客户,帮助他们能做到随时随地、动态化、个性化管理自己的财富,实现财富增值。

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保险配置需求井喷

问:现在对保险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国民买保险并不是很科学,您对投资者买保险有什么建议吗?

金李:中国家庭在过去忽视保险,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看到在西方成熟国家,平均家庭财富的20%是放在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各类保险保障措施,提供一个国家社保体系之外的另一张安全网,商业化的安全网。在中国,我问了很多我的很多朋友、同事、学生,几乎没有人会说把家庭20%这个量级的财富拿来去做各种保险保障的措施,这是因为中国过去的制度是一个提供各种医疗、养老基本保障的退休制度。在未来更加商业化的时代,个人应该有更多的保险保障意识。从这一点上,虽然这次疫情很不幸,但是它唤醒了中国家庭对风险保障的意识,我希望能对保险的发展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

在如何进行保险的配置上,我认为中国大部分家庭还不具备自主的判断能力,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化机构和优质的从业人员,提供高度定制的符合家庭特色的,并且适合家庭未来动态成长和阶段需求的,比较优质的保险产品。希望这次的事件,不管是从公众的接受程度,还是从监管部门的政策立法的层面上,对这个行业有更大的促进。

问: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资产配置上您有什么建议?

金李:我最近观察到市场上的情绪性的变化,从短期来看,避险情绪在推动市场的再平衡,固定收益产品受到追捧。从中期来看,经济本身处于库存周期的上行修复期,暂时会震荡走弱。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之前,个人客户不需要做恐慌性的大进大出。